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聂梦:溃败者的主体性疑难——以《茧》为例(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聂梦 参加讨论

    
    但这样的延伸仅仅是一个开始,抑或表象。
    “钉子事件”赠予了写作者一个能够打破既往写作整体性的庞大故事,与此同时,它还赠与主人公以溃败的时间维度。在这一维度上,他们尽可以变身为探秘者和考古学家,挖掘出伤疤的纵深感,探究溃败何以至此。
    小说中散落着许多意味深长的时间点,比如李佳栖爷爷去世的时刻、两位主人公开始探讨灵魂的时刻、童年和南院的美好时光结束的时刻、原罪发生的时刻、对话结束的时刻等等。然而,对于主人公和作者来说,这些都还不是最重要的。在《茧》涉及的众多历史时段里,关于上世纪90年代的描述最立体,也最感性。这或许是因为对于年轻的写作者来说,90年代几乎已成为最具现实感的历史记忆。理所当然地,《茧》最重要的时刻,也被安放在了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段里。
    在1993年的秋冬之交,小说中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李佳栖追随父亲到了北京,在李牧原和汪露寒居住的地方,亲历了父亲车祸去世的全过程;另外一件是程恭从神父处无意得知了爷爷遭遇的真相,从此陷入到深不见底的孤独中,独自一人消化仇恨,与整个世界渐渐疏远。这两件事在物理时间上前后相继,但就《茧》的小说时间和阅读者的心理时间而言,却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两者合二为一,构成了整部小说最重要的时刻。
    这一时刻,是历史与现实、进入与逃离的分界点。一种巨大的破坏性力量闯进来,将两位主人公的人生拦腰斩断,将全书一分为二。在此之前,是探寻秘密,认领废墟。而在此之后,来自历史、来自父辈祖辈的裹挟和碾压渐渐后撤,命运退居到次要位置,个人的意志和抉择凸显出来。失去了依凭和支柱,该如何继续生活下去,成为摆在李佳栖和程恭面前的最大难题。如果说,钉子揳进大脑是小说中物质世界的第一次崩塌,那么这一次,崩塌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精神。
    张悦然曾表示,记下这个故事,对于自己,对于后代的人来说,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在坍塌的废墟上如何重建我们的精神世界。但遗憾的是,碍于逃离和重建的内在性难局,小说里始终未能出现一个相对理想的出口。仿佛真相一经揭开,选择的自由又重新回到手中,一切反倒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里。不同代际、不同个体延伸出各自平行的历史,在历史的平行时空里,交流往往是无效的。李佳栖最终选择的是义无反顾地回溯、追踪,程恭则选择随遇而安,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生命逻辑,但无论走到哪里、做些什么,迎接他们的终究是大片的意义空白和无可遁逃。
    小说的最后,作者安排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一切恩怨似乎在一碗想象中的热气腾腾的炸酱面前止步了。这样的设计与其说是张悦然刻意留了些温暖的调子与历史和解,倒不如说是在逃离和重建的重要关口,作者本人也无法预知她的人物究竟下一步能做些什么,要去往何方。在热面徐徐升腾的水雾中,我们隐约可以看到,历经最重要的时刻所触发的人生拐点,本该占据主导地位的意志和抉择有可能败给命运,接下来仍是一种下落不明的生活。
    主体性意识的强劲与主体性能力的残缺,是藏匿于溃败背后的巨大阴影,是李佳栖和程恭永远囿于其中的深切现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