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 从以上对明代状元仕途与文学的考察,可以看出,明代科举考试虽然罢除诗赋,但翰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虽然新科进士中有幸成为翰林者极少,但翰林制度对整个士人阶层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其影响能够辐射到整个社会。 状元作为明代进士阶层的代表,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但其文学素养往往作为提升从政能力的手段,未必完全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来。只有在仕途绝望的情况下,状元才会将全部精力投放到文学创作中,显示出其过人的才华,康海、杨慎均是如此。不论在仕途上遭遇挫折的状元,还是科场失意的下层文人,决定其文学成就高下的不仅是才华,还与创作心态有关。 因此,对古代科举社会的文学生态和文人心态,我们应抱着了解与同情的态度,仔细加以辨析,充分认识其丰富性和复杂性。 注释: ①黄佐:《翰林记》卷一《职掌》,见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页。 ②张廷玉等:《明史》卷七十《志第四十六·选举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1702页。 ③同上。 ④同上。 ⑤《明实录·明太祖实录》卷七九,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第1443、1444页。 ⑥彭时:《彭文宪公笔记》,《丛书集成初编·北轩笔记(及其他一种)》,中华书局,1985年,第7页。 ⑦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词林·词臣迁官》,中华书局,1959年,第263页。 ⑧朱彝尊:《明诗综》卷一百《翰林谚》,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一《词林·翰林升转之速》,第259页。 ⑩参见王鸿鹏等:《中国历代文状元》,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第277页。 (11)张廷玉等:《明史》卷七二《志第四十八·职官一》,第1734页。 (12)同上。 (13)徐:《徐氏笔精》卷八《状元宰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郎瑛:《七修类稿》卷十三《状元入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第149页。 (15)萧统辑:《文选》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04页。 (16)黄佐:《翰林记》卷一《御制诰词》,见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一)》第6页。 (17)叶盛:《水东日记》卷六《学士进官》,中华书局,1980年,第64、65页。 (18)黄佐:《翰林记》卷十九《储养人才》,见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一)》,第270页。 (19)鄂尔泰、张廷玉:《词林典故》,见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二)》,第123页。 (20)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59年,第127页。 (21)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御制元夕诗》,第38页。 (22)张廷玉等:《明史》卷一九三,第5115页。 (23)鄂尔泰、张廷玉:《词林典故》卷五《艺文》,见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二)》,第93页。 (24)黄佐:《翰林记》卷十二《收藏秘书》,见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一)》,第142页。 (25)鄂尔泰、张廷玉:《词林典故》卷三《职掌》,见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二)》,第45页。 (26)同上,第135页。 (27)黄佐:《翰林记》卷十九《例赠》,见傅璇琮、施纯德编:《翰学三书(一)》,第27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