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不该被历史遗忘的先锋群落——1940年代“中国诗艺社”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方论丛》2014年第201 罗振亚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抗战期间从《诗帆》与《小雅》诗刊衍化过来的先锋群落“中国诗艺社”,在观照个体生命情绪同时,努力向“蔽塞的小天地”外放眼,表现现实心理感受,出现了一定的理趣化倾向;它“内容与艺术并重”,善于以积淀着深厚民族审美意识的意象抒情,朦胧洗练,象征和隐喻的大量运用使文本空间内有着丰富的诗意包孕,在主体风格追求中又保持了个人的艺术独立性;它虽然不无稚嫩,却对未来的中国诗歌构成了一种方向上的启迪,无意间架起了一道从“现代诗派”通往“九叶诗派”的艺术桥梁。
    关 键 词:“中国诗艺社”/现实感受/艺术创造/启迪价值
    作者简介:罗振亚,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罗振亚,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及中国现代主义诗歌,通行文学史中几成定见的观点是:抗战的隆隆炮声一响,便“炸死了抒情”,宣告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从此步入消歇;直到经冯至导引的“九叶诗派”在1940年代中期横空出世,它才重获自己的声音。其实,这是一种必须纠正的错误认知。
    诚然,战争的残酷容不得柔婉的娱性诗生长,而迫切地呼唤杜鹃啼血与鼓手迭出。于是,由象牙塔走向十字街头,从崇尚竖琴之音,到标举匕首投枪之力,成为众多饱具良知的诗人的不二选择。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现代主义走向衰微以至沉落乃是必然。沉落并不意味着彻底消失,它“并没有中断,它的影响依然存在”[1](p.373)。其具体表现为三股力量:其一,卞之琳、何其芳等现代派诗人,“皈依时代”后在解放区写下的反映抗战、爱国热忱之作,仍未割断和现代主义的思想与精神联系;其二,沦陷区在战前已成名的南星、路易士、朱英诞,以及战后崛起的黄雨、闫青、顾视、刘荣思、成弦、金音、沈宝基、黄烈等为代表的诗歌群体,基本上继承、延续了战前的“现代派”诗风[2];其三,在国统区出现的既能接通古典传统,又具有向现实开放品格,艺术水准较高却鲜有人从整体上论及的准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中国诗艺社”。
    一、向“蔽塞的小天地”外放眼
    自1938年春天开始,长沙的诗歌空气日渐浓郁,先是常任侠、孙望与力扬主持的《抗战日报》副刊《诗歌战线》面世,随后寄居当地的常任侠、孙望、吕亮耕、林咏泉、葛白晚与陆续途经长沙的程千帆、绛燕(沈祖棻)、汪铭竹、吴奔星、李白凤、徐愈等诗人,不断召开诗歌座谈会和朗诵会。尤其是在此基础上,孙望、吕亮耕等人,还组织成立了“中国诗艺社”,于1938年8月10日出版《中国诗艺》月刊,撰稿人即以上述诗歌活动的参与者为主体。可惜,由于战火纷扰,刊物只出了一期就被迫中断。好在没过多久,徐仲年又领衔主编了“中国诗艺社”丛书①,并且事隔两年多后的1941年,大部分诗社成员纷纷转移、积聚到重庆,经汪铭竹、孙望、吕亮耕的多方筹划和常任侠、林咏泉、徐仲年、徐迟的热心赞助,刊物又于6月在渝复刊,至同年10月分别在重庆、贵阳各出两期。虽然诗社的刊物最终没有摆脱再次停刊的命运,但是,“中国诗艺社”仍在抗战文学史上留下了绚烂的一笔,它在无意中修补、弥合了国统区现代主义诗歌谱系的断裂,架起了一道从“现代诗派”通往“九叶诗派”的先锋桥梁。
    明眼人极容易捕捉到一个信息:“中国诗艺社”并非突然拔地而起,乃是从《诗帆》与《小雅》②自然衍化过来的一个诗歌群落。事实上,在活跃于《中国诗艺》杂志和“中国诗艺社”丛书的抒情分子中,有施蛰存、冯至、李广田、柳无忌等“老诗人”亮相,也有上官柳、严小章、郭风、郑广旃、邹荻帆、杜运燮、刘北汜等“新诗人”闪回,但频繁出镜的中坚力量,却还是汪铭竹、程千帆、常任侠、绛燕、李白凤、林咏泉、孙望、吴奔星、徐迟、吕亮耕、徐愈等构成的《诗帆》《小雅》的核心层。只是有别于“久居书斋,与当时的现实距离较远,对整个民族的深重灾难缺乏痛切的体验”[3]的《诗帆》及《小雅》倾向,“中国诗艺社”成员蛰伏于记忆深处的“好诗”经验,使他们一方面对抗战诗坛情感直露、思想薄弱、停浮于标语口号的非诗盛行的流弊强烈不满,一方面更积极反思前辈“现代诗派”和自身以往脱离现实的过度个人化写作的过失,而且在刊物创刊号的《征稿小笺》中断然表明,那种“老是在蔽塞的小天地中回旋”的作品,乍看起来“虽冠冕堂皇而实际上却空无一物”,因此,明确地将办刊宗旨和原则定位为“内容与艺术并重”,“只刊反映时代的好作品”,复刊号的“社语”再次强调,“凡是反映(讴歌)时代的好作品,我们绝对破除门户之见”,一概欢迎。在这种企望重新调整诗与时代、现实关系的观念统摄下,“中国诗艺社”的诗歌尽管仍然沿袭着“走心”的路线,把内在小宇宙喜怒哀乐、风雨潮汐的咀嚼作为诗思资源的发祥地,如绛燕的《水的怀念》:“你的梦应当是一只小船,/扯满了风帆驶入我的梦里”,“让浅紫的夜色掩上桅杆/你在温柔的河流里放棹吧/或者停泊在无风的小巷/静静地做一次平安的晚祷”,诗复现了一段缠绵的青春心理戏剧,是男女至上爱情的曲折书写,夜阑之际,诗人从满地月色联想到澄澈之水,心中顿起怀人念远之意,走笔温婉沉静而含蓄美丽,蕴含着慰安、净化生命的神奇力量。再如,葛白晚的《囚人》:“窗外有一片白云,/我被雨囚在室中,/而心已乘白云去了,/飞向万里以外之家乡。//家乡也在蒙蒙的雨里,/心乃似铅魂已坠落了,/白云已任自飘去,/于是我永远作个囚人。”诗中的思乡意蕴也乃创作主体瞬间的情绪滑动,流露出诗人对故土的爱之深切与真挚,容易唤起羁旅异地的浪子的共同惆怅。这些小儿女的微妙心理、人类永恒的情愫等纯粹内涵,在意象化艺术手段辅佐下的揭示,皆可视为“现代”、“诗帆”、“小雅”诗风的隐现和延伸。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