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沈从文欲于“希腊小庙”中供奉“人性”的语段常为人引述,却鲜有研究者追根溯源探求其奥妙与深意,而对沈从文所谓“人性”的解读也较多倾向于文本分析,并未揭示其背景和来源。本文尝试依据沈从文相关文论和文学作品,并关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氛围,来详加辨析沈从文供奉于其所筑“希腊小庙”中的“人性”。 关 键 词:沈从文/希腊小庙/灵肉谐调/人性 作者简介:李雪莲,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沈从文曾强调其创作思想尽在四篇题记①,1936年1月1日刊登在《国闻周报》上的《习作选集代序》即其中之一,文中有一段话,不仅为大家熟知,更在关于沈从文的各种研究论著中被频繁引述,成为沈从文名片式的语段——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② 不过,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尚鲜有人追根溯源探求这段话的奥妙与深意,而对沈从文所谓“人性”的解读也较多倾向于文本分析,并未揭示其背景和来源。笔者如今做一尝试,依据沈从文相关文论和文学作品,并关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氛围,来详加辨析沈从文供奉于其所筑“希腊小庙”中的“人性”——倘若他所供奉的“人性”当真是“希腊”的,则其来源途径便不能不是“五四”新思潮,因而当代论者所谓沈从文是一个“文化守成主义者”、其文化思想与“五四”启蒙主义相悖反等等判断,恐怕就值得怀疑了。 沈从文其实是在“五四”运动余波的推动下到的北京,然后开始了“从文”的人生,但他似乎有着比许多同时代人还要深重的“五四”情结,直到1948年他还数次肯定“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和社会推动力,且认为“时代如尚有五四文运理想,可从一个较广泛原则上为‘民主’与‘自由’而工作”③。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的批判,关于“人生观重造”、“民族重造”的启蒙主义理想,与新文化运动的整体思路也都是一致的。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健将,其批判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尖锐、老辣,是为大家所公认的,实际上,沈从文的激烈尖刻态度与下笔的老辣并不逊于鲁迅—— 不要尽看那些旧书,我们已没有义务再去担负那些过去时代过去人物所留下的趣味同观念了。在我们未老之前,看了过多由于那些老年人为一个长长的民族历史所困苦融合了向坟墓攒去的道教与佛教的隐遁避世感情,而写成的种种书籍,比回忆还更容易使你“未老先衰”。④(1932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