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C.G.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卢晓晨译,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125—126页。 ②鲁枢元:《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载《文艺报》1986年10月18日。 ③王中忱、格非:《“小说家”或“小说作者”》,载《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5期。 ④林白:《北去来辞》“后记”,北京出版社2013年版,第419页。 ⑤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董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7页。 ⑥吴昊、陈家乐:《编剧手册》,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2年版,第1页。 ⑦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⑧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⑨雅克·拉康、让·鲍德里亚等:《视觉文化的奇观》,吴琼编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⑩麦特白:《好莱坞电影——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吴菁、何建平、刘辉译,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第81页。 (11)王陈:《“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草”——编剧王海鸰访谈》,载《大众电影》2007年第1期。 (12)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许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13页。 (13)李琮主编《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14)艾略特:《四个四重奏》,裘小龙译,漓江出版社1992年版,第99页。 (15)余华:《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91—92页。 (16)(17)金宇澄:《繁花》,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42页,第444页。 (18)严歌苓:《小姨多鹤》,作家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页。 (19)多米尼克·帕朗—阿尔捷:《电影剧本的创作》,孟斯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20)葛水平:《守望》,载《中国作家》2006年第3期。 (21)斯各特·拉什:《信息批判》,杨德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页。 (22)《陀思妥耶夫斯基论艺术》,冯增义、徐振亚译,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第327页。 (23)阎连科:《受活》,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70页。 (24)爱德华·茂莱:《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邵牧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版,第140页。 (25)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高骏千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51页。 (26)刘熙载:《游艺约言》,徐中玉、萧华荣校点《刘熙载论艺六种》,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571页。 (27)里尔克:《杜伊诺哀歌》,刘皓明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页。 (28)罗洛·梅:《爱与意志》,冯川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32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