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清谈风尚与东晋南朝文学之演进(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江汉论坛》(武汉)2014年 王建国 参加讨论

    四、清谈的“尚虚”特质与文学审美精神
    清谈不但影响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还影响着东晋南朝文人的人生态度、心灵世界和审美观念。清谈所涉及的老庄哲学,本身就含有追求自然和个性自由的精神。杨泉《物理论》云:“夫虚无之谈,尚其华藻。”即指出清谈的“尚虚”特质。东晋的门阀政治消解了皇权对士人的巨大压力。六朝的士人,不必像正始名士在政治的高压下痛苦地呻吟,也不必像元康名士那样在乱世中纵情放达。他们在江南偏安的环境里获得了暂时的安宁,或“专以谈义自业”,或“唯赋诗谈义而已”,放任于世俗社会之外,“不以人俗累怀”,清谈成了他们抒理畅怀的工具。《世说新语·言语》第31条载南渡名士们“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中兴书》载谢安与支道林、王羲之、许询等共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谈说属文”。他们怡然游于明山秀水之间,谈论山川风物之美,借自然抒发玄幽之理,以一种新的情趣体验人生,以“玄心、洞见、妙赏、深情”(21)的胸襟来看待世界,在清谈中涵养成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或者说是将人生艺术化。如《世说新语·任诞》第46条载王子猷暂住他人空宅,便让家人种竹,别人问他:“暂住何烦尔?”子猷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容止》第32条载桓温评价谢尚“企脚北窗下弹琵琶,故自有天际真人想”,而《言语》第55条载桓温北伐经过金城时,见当年自己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他们“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形成了一种自然与生命交融的人生境界,一种意趣高远、澄明虚静、澹泊冲和、超尘脱俗的理想境界。清谈的“尚虚”特质影响着东晋南朝士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胸襟,也影响着这个时代的文艺思潮和文艺精神。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文学上对“清虚玄远”审美意境的追求,如东晋玄言诗的清虚恬淡,陶渊明田园诗的平淡自然,谢灵运山水诗“初发芙蓉”的自然美,可以说都是这种审美风尚的表现。钟嵘《诗品》特别重视“清”这一审美范畴,他评古诗是“清音独远”,班婕妤“词旨清捷”,秦嘉“文亦清怨”,嵇康“托喻清远”,刘琨“自有清拔之气”,陶潜“风华清靡”,鲍照“颇伤清雅之调”,沈约“长于清怨”,戴安道“有清上之句”,鲍令晖“崭绝清巧”,虞羲诗“奇句清拔”等等。由此可看出,清谈的审美精神已深入六朝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肌理,对后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司空图《诗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思想,盛唐诗歌“兴象玲珑,不可凑泊”的完美诗境,都应得益于六朝“清虚玄远”审美风尚的熏染。
    但是近代学者研究清谈多侧重于玄学理论的讨论,却较少关注它与文艺之间的关系。由于东晋以后在玄学理论上多无建树,因而学界对东晋南朝的清谈评价不高。如陈寅恪先生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中认为:“当魏末西晋时代即清谈之前期,其清谈乃当日政治上之实际问题,与其时士大夫之出处进退至有关系,盖藉此以表示本人态度及辩护自身立场者,非若东晋一朝即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之玄言,已失去政治上之实际性质,仅作名士之装饰品者也。”(22)钱穆先生《魏晋玄学与南渡清谈》也有类似看法:“(东晋)清谈家如盆栽花卉虽亦有生命,有意态,只根盘不大,培壅太薄,没骨干,没气魄,不好算是性情,因此也经不起大风浪,不能奋斗,易为外物所累。”“如此般的老庄,如此般的玄学,实不足以满足时人内心之真要求。”(23)因此历来研究清谈者,多重正始西晋而轻东晋南朝。但若从文学艺术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这些论断似有偏颇之处。玄学理论的发展虽至东晋已基本停滞,但东晋南朝的清谈影响不在哲学而在文学艺术,这时它与文学艺术发生更多的联姻关系,成为这个时代的艺术哲学,深刻地影响着东晋南朝的文艺思潮和文学演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