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环鄱阳湖的本土诗人——陶渊明 这第二位著名诗人不用向鄱阳湖走来,他本就是鄱阳湖的儿子,东晋时的伟大诗人,中 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浔阳郡柴桑县(今九江市西南)人。他有一篇知名度极高的文章《桃花源记》传世,表达了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理想;他广为人知的故事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他留下的妇孺皆知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充满闲情雅趣,因而被誉为“田园诗人”。由于陶渊明一直都在鄱阳湖畔生活、为官,而“鄱阳湖”却在他去世前六年才正式命名。历史上的鄱阳湖,还有过“宫亭湖”、“彭蠡湖”等的名称,故诗作当中并未出现过“鄱阳湖”之类的字眼。但他所挥写的,莫不透露出对生养他的“母亲湖”的融汇与眷恋,你看他在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挂冠解绶、辞官归田时,就是在“洋洋平津”的鄱阳湖边挂起风帆回归故里柴桑。一路扬帆,“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现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愉快心情。船一靠岸,就狂喜地“载欣载奔”,已有“僮仆欢迎,稚子候门”;进得后花园,看见“松菊犹存”,更为兴奋,于是“携幼入室,有酒盈罇,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甚至感觉到家园的一草一木都因他的归来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3](P198)直让人感到自己就置身在这氤氲的鄱阳湖氛围之中。难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赞曰:“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4](P477) 三、“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的谢灵运 与陶渊明并称“陶谢”的谢灵运(385年-433年),浙江会稽人(今绍兴),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人称谢康乐。著名的山水诗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从他开始,山水诗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流派。谢灵运的山水诗作,主要描绘了三个地方的自然风光:始宁、永嘉和临川。始宁是他的故居所在之地;永嘉和临川是谢灵运被贬外任之所。元嘉八年(431年),谢灵运因围湖造田之事被贬至临川(今江西抚州临川),在赴临川任上,谢灵运写了一首题为《入彭蠡湖口》的诗: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露物吝珍怪,异人秘精魂。 金膏灭明光,水碧缀流温。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5](P370) 这首诗写自长江入鄱阳湖口,沿长江逆流而上,彭蠡水势,崩起层层雪浪;波涛奔涌,凝聚重重风潮。这凶险水势,传达出诗人对日复一日的水行客宿已经厌倦,宦海风波在诗人心中投下的阴影,衬映着诗人人生道路的坎坷凶险。诗人本是东晋世袭的公爵贵胄,刘宋王朝自然不放心,把他远放临川去任内史这一闲职。他迫不得已离乡上任,胸中自有一腔愤慨。船入鄱阳湖口,风平浪静,春江月夜,高山绿野,晴空白云,使人心旷神怡。诗人慕石镜、羡松门,想象大自然的奥妙无穷,产生强烈的退隐之意,但“徒作千里曲”,身不由己,又如何逃脱厄运呢?不仅如此,诗人更把这种强烈的情感融入到创作之中,让我们不但看到诗人背井离乡之时的苦痛,也能体会到他对家乡的深情与依恋。还有就是对鄱阳湖“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式的仔细观察、细致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