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莫言与高密东北乡(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 程光炜 参加讨论

    在莫言家里,人人都是讲民间故事的高手。“蒲松龄式”的民间作家,可以说遍布河崖乡平安庄的街巷胡同。莫言说:
    那时我因为组织“蒺藜造反小队”被赶出校门,干农活又不中用,便有许多时间泡在大爷爷家。名曰学医,实则是泡在那里看热闹,听四乡八屯前来求医的人说一些逸闻趣事。大爷爷是地主成分,只因为有医术,土改时才免于一死。解放后政府对他特别照顾,没强制他下田劳动,允许他在家里坐堂行医。他那时已经年近八十,但耳聪目明,头脑清楚。他是个很健谈的人,尤其是三盅酒落肚之后。我从他的嘴里听过很多故事。这是事实,并不因为马尔克斯有个善讲故事的外祖母我就造出一个善讲故事的大爷爷来类龙比凤。后来听上了年纪的村人私下里说,大爷爷年轻时是个花天酒地的人,干过不少闻名乡里的风流事。听到祖辈的秘史,感到很亲切,并没有影响我对他的尊敬,反而感到敬佩。①
    管谟贤也认为,大爷爷才是莫言写小说的第一个老师,故乡人皆能讲故事的习俗风气,是他文学想象力的重要资源之一:“我的大爷爷、爷爷都是讲故事的高手,我和莫言都是听着爷爷们的故事和集市说书人讲的故事长大的”,奶奶、母亲、姑姑们也爱听故事,冬天夜长,所以经常请村人郭茂刚来念家里那些64开木刻本的唱词本子,无非是一些秀才落难后花园、小姐搭救的故事。女人做针线,男人搓麻绳,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另外,冬季村里向阳的地方,往往编草鞋和“村里闲人聚集的地方,有人讲故事,说荤笑话,传播乡间新闻”。②70年代漫漫的北方冬夜,乡村文化生活极其贫乏,莫言就在这种环境接触了地域文化。他曾经说,不知道是他祖祖辈辈的家乡人赋予了那位距高密仅二百里的杰出短篇大家蒲松龄,还是蒲松龄的故事,本来就属于民间故事,而得以通过他家乡的祖祖辈辈的“口传文学”而流传到自己这个高密子弟心里。
    与贾平凹受陕西商州和西安古墓、古碑、陶罐和书画等乡土文人地域文化极深的熏陶不同,莫言的辍学,使他接触不到更高的文化层级;这种不幸经历,反倒让他沉浸在家乡民间文化和文艺之中,成为后者最诚恳的授业弟子。80年代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极大之后,莫言在90年代开始觉醒。1995年,他在《〈丰乳肥臀〉解》中谈到观看雕塑油画幻灯片、走访霍去病墓、高密聂家庄泥塑以及母亲的死等等写作的缘起之后,明确地解释说,在这些东西里面:“感动着我令我冲动给我力量的是一种庄严的朴素”,“我在《丰乳肥臀》中描述了高密东北乡从一片没有人烟的荒原变成繁华市镇的历史,描写了这块土地的百年变迁。母亲们和她们的儿女们在这片土地上苦苦地熬煎着、不屈地挣扎着,她们的血泪浸透了黑色的大地又汇成了滔滔的河流。”③有心人发现,在毅然扔掉外国文学这根“拐杖”后,莫言在向高密东北乡一带的地域文化和民间文艺,大踏步地后撤。他一反常态地从向西方现代派作家学习,退回几百年前到老乡蒲松龄那里。这是历经沧桑的中年人,或者说一个正在成为一个成熟作家的人的必然选择。莫言在《〈四十一炮〉后记》说:“与失败的奋斗抗衡,与流逝的时光抗衡,这是写作这个职业的唯一可以骄傲之处。”然而,“与任何事物一样,作家也是一个过程。”(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檀香刑〉后记》说:“1996年秋天,我开始写《檀香刑》。围绕着有关火车和铁路的神奇传说,写了大概有五万字,放了一段时间回头看,明显地带着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于是推倒重来,许多精彩的细节,因为很容易有魔幻气,也就舍弃不用。最后决定把铁路和火车的声音减弱,突出了猫腔的声音。尽管这样会使作品的丰富性减弱,但为了保持比较多的民间气息,为了比较纯粹的中国风格,我毫不犹豫地做出了牺牲。”他承认:“民间说唱艺术,曾经是小说的基础。在小说这种原本是民间的俗艺渐渐地成为庙堂里的雅言的今天,在对西方文学的借鉴压倒了民间文学的继承的今天,《檀香刑》大概是一本不合时尚的书。”(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
    2014年10月中旬,笔者因开会参观距莫言家乡不远的聂庄祖传泥塑。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各种民间泥塑作品摆在那里,它们憨态可掬、拙朴生动,仿佛是来自几百年前的生灵,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效果。高密剪纸则细密繁复,又粗糙无拘,天马行空,来去放任,具有作品的“未完成性”,像一件件有待进一步加工的天籁作品,挂在展览的墙上。聂庄泥塑出自几代民间艺人手下,高密剪纸则纯粹是当地农妇所为,莫言的奶奶,便是其中的巧手之一。莫言回忆:奶奶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我不只一次地听我的大爷爷、外祖父夸她做的饭菜好吃,针线活漂亮。村里有人家结婚,窗花、馒头花常找她剪;丧事也找她去操办。奶奶还会接生,新中国成立后虽说新式接生已经推行,但找她接生的仍很多。”④很久以来,我不了解莫言小说风格为什么这么汪洋恣肆、天马行空,他语言粗糙,非常有力量,像是还有待进一步修改细琢并最后完成的作品,但他都拿出来发表和出版了,当然也不断受到评论家的批评和诟病。看完高密聂庄泥塑和民间剪纸画之后,心里便知道何以如此。民间文艺的魂,早走进了莫言的文学世界,构筑了他的文学王国。这些带有奇思妙想和狂悍之气的齐国文化,具体地说,也就是高密地域文化,以它千百年非凡的艺术力量,塑造了这位当代杰出小说家。因此可以说,没有高密地域文化,就不会有莫言这个人。
    因生于斯长于斯,让莫言来谈流传于他家乡几百年的“茂腔”这个地方小剧种,就有了不同一般的将心比心的见识。茂腔是一个流传于高密及周围几个县市的地方小剧种,当地人的喜爱程度不可言喻,莫言在家乡当农民时就曾登台演出过。但他承认:“茂腔是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剧种,流传的范围局限在我的故乡高密一带。它唱腔简单,无论男腔女腔,听起来都是哭悲悲的调子。公道地说,茂腔实在是不好听。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好听的剧种,曾经让我们高密人废寝忘食、魂绕梦牵,个中的道理,比较难以说清。比如说我,离开故乡快三十年了,在京都繁华之地,各种堂皇的大戏,已经把我的耳朵养贵了,但有一次回故乡,一出火车站,就听到一家小饭店里传出了茂腔那缓慢凄切的调子,我的心中顿时百感交集,眼泪盈满了眼眶。”⑤后来长篇小说《檀香刑》的创作,就缘于这次经历。他曾想写一部关于火车和茂腔的长篇小说,后来发现建筑已经百年的胶济铁路尽管与高密血肉相连,但不好写,于是决定主要写茂腔。他设想把茂腔变成这部小说的基本旋律,基本调子,萦绕始终。今天看来,这是每逢创作长篇小说的作家考虑的一个技术问题,没有起头、旋律、氛围,长篇小说没办法定个调子。然而,对莫言这个当代杰出的乡土作家来说,茂腔恐怕就不是一般的小说调子了,而是这部小说的灵魂,是作者自己魂牵梦绕的东西,是他生命的一切。他要用茂腔来表达自己对大千世界和生生死死的理解。在高密地域文化的深处,他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