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互动中拓展诗韵——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制度研究(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诗探索·理论卷》2015年 孙晓娅 参加讨论

    三、跨越的际遇——驻校诗人制度发展的方向
    驻校诗人制度的摸索之路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在拓展其发展空间的同时,需要不断再建构、探索与完善。任何制度自足式的发展就是一种封闭回环,为避免无谓的重复,这些年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始终在审慎思考如何拓宽驻校诗人制度,最终确立了另一延续的支脉——向外探寻,为驻校诗人们提供更多的跨语际交流的机会。
    近年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组织了三届北京国际诗会,邀请国外优秀的实力派诗人近30人,驻校诗人是直接的受益者。在与外国诗人的交流对谈中丰富了驻校诗人们的经验,打开他们的视野,比较中为自己开启新的写作目标和航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首师大首位国际驻校诗人阿莱什与首师大第十位驻校诗人杨方的对话。(16)这是一场仅有对话双方和主持人、翻译的跨语际小规模对话,在主持这场对话时,我如下阐明自己的观点:“主持今天这种跨语际的小规模对话,与其说是我的创意、努力或设计,不如说是多年的期待,是对首师大驻校制度发展的一种期待。我们偶尔会面临一种学术尴尬,即一场大规模的学术研讨会上,大家各陈其词,对话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经常被主体性和个性遮蔽无余,结果会议成为优秀的与会者的演说阵地,这某种程度上是办会的大忌和无可遁逃的空疏之伤。为此,今天除了两位主角,翻译和负责录音整理的同学之外,我没有请任何人参与这场对话,根本旨归在于给他们提供一个轻松自由的对话环境,于安静中激发他们对话的有效性、延展性,毕竟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难得的机会,也是打开跨语际诗歌交流的另一种维度。”(17)通过这场对话,以期打开汉语诗歌辽远的眼界和丰富当代诗坛的创作、扩展更多潜在的空间。对此,对话的一方阿莱什坦言:“作为一个国际化的诗人,我也经常在许多国家许多城市参加各种各样的诗歌交流活动,但是对于这样的小型的有一个面对面的和诗人做直接的沟通的机会,我还是非常珍惜的。在当代社会,虽然媒体对人类视觉进行了狂轰滥炸,对于我们造成了一个视觉上的冲击,但是在我看来诗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能够在人们面对这些娱乐性的媒体宣传之后,给人带来一种持久性的感受。在我看来,诗歌的交流有的时候是一个安静的交流,是一个具有亲密性的交流,那么我们今天的交流可能也非常符合这种理念。同样我也得到了首师大目正驻校的诗人杨方女士的一系列诗歌,还好,这些诗歌不是汉语,而是被翻译成了英语。”(18)杨方为这场交流对话认真做了准备,首先阅读了阿莱什所有译介成中文的诗作,就其诗作和自己诗学兴趣准备了一些问题。两人对话集中、讨论充分,话题宽泛。通过这次对话,杨方自己也感受到无形的差距,受益很大。经过这次交流,可以肯定地说,这种对话形式值得保留和延续,毕竟很多驻校诗人呼吁:希望将其作品翻译后推广出去、促进交流,走出本土。此外,诗歌中心这些年曾邀请大诗人阿多尼斯、穆沙、维尔泰、托尼·巴恩斯通、叶维廉、洛夫、陈黎、欧阳江河、王家新等国内外著名诗人来首师大讲座,驻校诗人们都会参加。(19)在与外国诗人跨语际诗歌交流的过程中,首师大的驻校诗人们走出了本土,融入诗歌的大宇宙中,打开了汉语诗歌辽远的眼界,开启了新的写作目标和航向,扩展了潜在的诗性空间。
    当然,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制度的完善和建构还在探索的路上,驻校诗人如何充分利用驻校的优势,发展和沉淀自己、开掘创作潜力,首师大如何进一步明确驻校诗人制度的特色等等,都有待进一步发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诗意校园离不开驻校制度,首师大驻校诗人制度的发展空间无限辽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