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互动中拓展诗韵——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制度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诗探索·理论卷》2015年 孙晓娅 参加讨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面上项目“新时期新诗教育研究的反思与拓展”,批准文号SM201310028001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孙晓娅,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驻校作家制度在国外早已有之,它是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在教育领域中创造的一种模式,旨在把作家和高校联结起来,让文学与大学教育沟通互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是国内首先设立驻校诗人制度的高校,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诗刊》社设立的“华文青年诗人奖”。从2002年的首届到2003年的第二届,《诗刊》一直在探讨怎样切实地提升这些获奖诗人,给予他们更多发展空间,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们把眼光投射到教育部批准的全国唯一以诗歌研究为中心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上。双方达成协议:在《诗刊》社每年评选出的“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得者中遴选一人,送到首都师范大学驻校一年,由首师大倾力投入培养。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制度有稳定、完善的遴选机制,系列丰富的驻校活动,与后来的北大、人大、北师大驻校诗人主要以国内外著名的诗人为选取对象不同,首都师范大学侧重的是对优秀有潜力的青年诗人的培养,这是对国内外驻校诗人制度的突破。由于缺少名人入校的轰动效应,首都师范大学不断思考自己的驻校诗人制度的特色所在,一方面,加强驻校诗人与在校大学生紧密、深度的交流,扩大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提升校园文化气氛;另一方面,为驻校诗人提供优越的学习和创作环境,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在驻校期间发展自己、开掘更多的潜能。十年来,作为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制度的主要建设者之一,笔者参与到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和探索之中,本文试图结合十年来的经验,对这一制度进行学理上的总结和探讨,以拓展更多可待发展的空间。
    一、聆听与延展——两场交流隐含的诗学意义
    首师大历届驻校诗人入校后均有两场“春秋讲学”活动,秋季入校时针对广大在校学生(主要是本科生)的讲座:诗人侧重畅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观念。个体生命诗学的丰沛、诗歌地理的辽阔、生活细节的闪亮、独特的生存场景与隐蔽的个性等等无所不包。从第一首诗的诞生到诗学理念的形成;从家乡故里到莫测未来的展望;从诗意的生活现场到刻骨难忘的生命体验;从日常生活的意绪到生与死的考量……小与大、轻与重都渗透在他们的入校讲座之中。平墩湖、江心洲、神秘苍茫的萨满属地、安康小城、葳蕤繁茂的南方、北方无名的小岛和村庄、鹅塘村、红海滩、异域伊犁、包山底等,驻校诗人们对心中故乡诗意的凝望增加了校园的诗性氛围,学生感动于诗人们如何诗意地栖居,如何感性的守望,如何自疗伤痛,如何真挚地与坎坷较劲,如何去爱与怀念,甚至于他们的语气、姿态都影响着学生对生活、对诗歌的进入与展望。
    当然,学校的书香氛围、学子们的热情也会点燃驻校诗人们的灵感。最具代表性的是第三届驻校诗人李轻松驻校期间完成了诗剧《向日葵》的排演。李轻松在首师大驻校期间萌发了创作并排演一部诗剧的灵感,将沉积多年的诗歌理念融入其中,她在一篇文章中曾具体谈及:“我从2005年开始,进行诗歌戏剧化的写作实践,我写了大量具有戏剧效果的诗作,比如《生死恨》《七点一刻》《江山美人》等,我力求寻找属于我诗作的空间感,让我的诗并不感到局促,或者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张力。但我依然不满足。我一直酝酿着完成一部真正的诗剧。这个机会在2007年隐隐到来。那一年我成为首都师范大学的驻校诗人,在为期一年的创作生活中,我将完成写作研讨两方面的任务。我追求的目标已经显现出来,那就是我充分地利用这次机会,做一部戏剧来重新地诠释诗歌。”①记得有一次与学生座谈后,李轻松跟我说:这些孩子们太可爱,我很想与他们融到一起,做点事情。就这样,在驻校期间,她带领首师大和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生排演了小剧场诗剧《向日葵》。②
    《向日葵》搬上小剧场从构想到排演恰值李轻松驻校期间,是学校沉静的氛围给她带来凝神的契机,还是北京活跃的小剧场演出激发了她将构思已久的诗歌文本转化为舞台诗剧的勇气,这些可能是另一篇文章需要深入探究和解决的问题,我更为关注的是《向日葵》的公演成功——从创作念头的生发到具体实施,李轻松完成了思考许久的在文体转换间扩充和激发诗意空间的探索,从文本自身特质的局限到文本之外的拓展,她做到“集思想性、先锋性和诗性于一体,为诗人在更加广泛的领域提供一个不仅仅限于文本的探索”③。诗意以不同的形式得以呈现,李轻松对诗歌的跨界探索突破了文体的隔阂、孤立和局限,她主观是以诗意融通多种文体,客观上诗意从文体的局限和时下无法挥去的日常庸常中跃然升腾:“诗在我这里,是戏剧的源头,也是手段,更是结果,让诗歌能够出现多种可能性的表达,不仅出现在朗诵会上,也出现在流光溢彩的舞台上;不仅弥漫着外在的仪式感,还要飞扬着内在的精神核心。我所要写的戏剧,都能够最大限度地诗化,以对抗那种平庸与日益的娱乐化。”④一年的驻校,诗人们的创作成绩是多方面的,几乎每一位驻校诗人在驻校结束时都有诗文集的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