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拯救“男人”的《喀拉布风暴》——兼论当代自然书写与英雄建构(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争鸣》2015年第201 李丹梦 参加讨论

    纵观当代文学史,最贴近红柯笔下英雄类型的,可能要属战争文学中的英烈豪杰了,如《敌后武工队》的肖飞、《林海雪原》的杨子荣、《铁道游击队》的刘洪等等。在“文革”样板戏里,我们亦能看到瞬间类似的英雄造型。这种勇力惊人并带有庄严仪式性的原始孤胆英雄,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开始退隐。他们随着人们对“文革”的反思尤其是对高大全形象的抵制、反感,一并被甩入记忆的忘川。总的说来,这是个英雄荒芜的年代,人们喜欢的是平凡平易平庸的气质。导致这种情形,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敛特质也发挥了不小的牵制或引导作用,尽管是潜移默化地。儒家文明欣赏的向来不是外在的力的英雄形象,它强调心的因素:仁与智的结合,方为英雄本色。红柯笔下的英雄,就一般读者而言,多少“端”了点。
    新时期之初,曾出现过一段“另类英雄”塑造的小高潮,他们是由一系列的改革者充当的:李向南(《新星》)、乔光朴(《乔厂长上任记》)、郑子云(《沉重的翅膀》)……这类构思把英雄跟现代讲求的事功性结合起来,虽然增强了英雄脚踏实地的亲切感(较之“文革”里的高大全与战争文学中出神入化的豪杰形象),但亦埋下了瓦解英雄的“祸根”:一旦事功性“进化”为类似“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纯粹的功利思维,英雄的公共影响力、崇高感便荡然无存。他们成了凡人、小人,泯然众人矣。
    红柯的英雄叙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语境中。为什么红柯会对原始英雄情有独钟,在英雄落伍的年代?这是《喀拉布风暴》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显然不是什么事功性,后者恰是红柯笔下英雄竭力要抵制抗拒的东西)。除了男孩子常见的英雄崇拜心理外⑦,最重要的原因,我以为在于原始英雄特质中的“资本超脱或免疫性”。仅仅倚靠身体与生命本身,就能赢得尊重与威信,这在当前社会还有实现的空间,可能吗?质言之,这是“边塞”或“穷人”的英雄信仰。在原始英雄身上,寄托了“穷人”或“边塞”白手起家、了无依傍的逼迫、屈辱与梦想,一种带有底层、阶层意味的英雄观。作者也许并不全然反对事功性(在适当的范围内),只是事功性的价值标举对于“穷人”来说,确实残酷奢侈了些。这也是整部浪漫恣肆的《喀拉布风暴》中潜藏的历史“根据”与现实“痛处”(参见下文对张子鱼创伤的分析)。
    与红柯原始英雄信仰思路相通的,是中国民间源远流长的侠客崇拜。侠客或大侠的非凡性不在金钱官位,而是武功:一种策力于农耕社会身体机能的炫目想象与夸张,既平民又超人。《喀拉布风暴》中的生殖崇拜,亦基于身体,这是人类最朴素、本能的生产。生殖能力的强弱,成为鉴别原始英雄的重要标准。较之现代社会异化心灵、虚飘数字的资本增值,生命血肉的繁衍增殖当是“穷人”最有力、最自豪的应对、回击吧?
    由上所述,我们或许能对红柯那孤注一掷、率性猛烈的浪漫言说、英雄叙事有所了然?必须说明,所谓“边塞”与“穷人”,并非本质性的概念,它们是相对于“中心”“现代”而言的,一种方便提法。红柯所有创作的激奋点与现实意义,均由此而来。
    究竟是怎样的“创伤”呢?原来张子鱼的童年是在城乡结合部度过的,他是城郊农民家庭的孩子。虽然城市近在咫尺,但在张子鱼眼中依旧是“两个世界”:城市的优越性,无可辩驳。他小心翼翼,不越雷池一步。这种身份的自律与长期压抑,造就了张子鱼自卑与过度自尊的性格,以致他在初中情窦初开的年龄,竟然拒绝、伤害了一个对他表示友善好感的城市女孩赵琼。此后他与姚慧敏、李芸的情感纠葛,不过是重演了他跟赵琼的悲剧故事。张子鱼在自责愧疚中远走新疆,这才有了他与叶海亚的恋情以及跟孟凯的奇特“友谊”。
    无论如何,张子鱼与孟凯的相遇相知,都称得上是绚烂的传奇。这种绝非单纯哥们儿义气的“惺惺相惜”,恐怕只有在红柯的诗性梦幻的叙事中才能实现了。该设置对张子鱼以至红柯来说,意义非比寻常。毋庸讳言,张子鱼身上有作者的影子。二者均为陕西农家子弟,且都有因青春冲动而远赴新疆的经历⑧。我相信,红柯是把自己青年时代的困惑与痛楚分摊在张子鱼和孟凯身上了。张子鱼和孟凯的“对手戏”,不仅在新疆的异域文明和以陕西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之间充当了牵手、对话的桥梁,亦给张子鱼或红柯的自我弥合与统一提供了“机遇”(前文所说的人物的“合一性”,其价值就在于此)。而孟凯对张子鱼的体悟、神会与帮助,在功能与效果上实等同于创伤者的自我分析与疗救。
    失去叶海亚的孟凯跑到口里打探张子鱼的虚实底细,小说在经历了一番云山雾罩的铺垫烘托后,终于由此拉开追溯创伤的序幕:“武明生跟张子鱼同属一个县,孟凯知道他追根溯源到情敌张子鱼的根上了。中文系毕业的孟凯知道根的原始意义就是男性的生殖器,根与本都是这个意思。”⑨把追溯创伤与自我寻根联系起来,是相当自然的事情。孟凯追到张子鱼的家乡,亦属寻根思路下的正常之举。但寻根又如何笃定与男人的命根联系起来?这里存在明显的叙述空白与逻辑跳跃,我们再次见识了孟凯的神解与诗性思维。
    在孟凯的认知中,他已然把张子鱼的创伤、挫败,定性为现代社会男性生命力的衰退或雄性的缺失,一种普范的不无哲学意味的思考。如是认定的“寻根”方向与举措,对创伤的背负者不啻是桩体贴爽快的好事。他立时能理直气壮地从创伤的纠缠折磨中竦身而出了:不需逐个去应对生发创伤的诸多具体烦琐、尴尬隐秘的往事,没有技术、对策与个体行为上的实践反思,而是一下子转入了哲学、根本的层面。由此,釜底抽薪的深刻彻底与创伤的禁忌防御,糅成一片,让人说不清它究竟是睿智抑或自欺?是强悍勇敢还是忧伤脆弱?
    《喀拉布风暴》中提出的现代社会男性生命的扭曲与缺失,是个老话题了。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就曾以“阉寺性”来概括这种现代病或都市病,其病因是人对本能性爱的过度压抑,在道德、科学或文化的名义下。沈从文认为,性爱与文明是二律悖反的一对概念。文明愈发展,生命便愈压抑变态,这跟弗洛伊德的文明观不谋而合。沈从文试图以湘西自在表达的性爱、不无野性的生存来矫治“阉寺性”。红柯的思路在相当程度上与之同调,《喀拉布风暴》里的女性极少忸怩羞赧,很快便能进入“爱情”状态,便是证据之一。就此而言,红柯的异域自然书写、原始英雄的追梦建构,也就并非横空出世,它实可纳入由沈从文开辟的乡土小说一脉来考察。所谓自然或生态书写,其实是现代乡土小说在当下的细分与变异。⑩
    具体到男性生命的缺失,这是一个极具现实性、当下性的问题。除了客观的生理差异外,性别说到底是个文化规定与感觉模式的构造。我们通常把刚毅、强健、坚韧、大度等词归到男性气概里,至于女性,则分配以细腻、温柔、善解人意等品质。“阉寺性”的提法虽然偏激刻薄了点,但就目下中国的发展势头来看,男性生命的窄化、萎缩,却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其间原因复杂。从大的背景看,现代社会(以城市为代表)注重规范、规则,机械化大生产讲究流水作业与批量生产,这种环境显然更适于造就和繁衍女性;更不必说那充斥着大量雌激素的精细饮食与无微不至的家庭呵护、教育体制了。总的说来,细致聪颖、守礼合作、清洁光鲜等,是被现代鼓励、赞赏的人性特征,它们更符合我们对女性的预期。一个经验的观察,国内愈是发达完善的城市,其地方女性意识愈强,而男性的阴柔化特征也愈发明显。小沈阳的风靡并非偶然,他在成名小品《不差钱》里崭露的纤细洁净的造型、不问来由主动配合的服务意识及亲和机灵又搞笑的性格,都在现代认可的人性特征范畴,一下便攫取了观众的心。有人甚至说,小沈阳将成为中国未来受欢迎男性的形象标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