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鲁迅:“幻灯片事件”与“国民性”的构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华读书报》 程巍 参加讨论

    鲁迅1926年温情地描绘了1904到1906年他与藤野的私人友谊,并把自己在仙台所受的礼遇(“不收学费”等)归于“物以稀为贵”(他是那里唯一的中国留学生),而在那张幻灯片的强烈暗示下,这种私人友谊尤显不可思议。如此,他就遮蔽了当时中日无论政府还是民间的密切关系――“密切得使其他外国人嫉妒”(实藤1939年语)――也就使“幻灯片事件”中各种人物的关系(日本兵-充当俄谍的中国人-围观的中国人、我-日本同学)发生意味深长的分化和重组,已非当年的那些关系:它们被1920年代恶化的中日关系的语境改写了。为达到刺激效果,鲁迅“再造”了回忆。
    日俄战争于1905年9月以日本获胜告终。一个几乎不知名的东亚小国打败一个强大的西方大国,一改黄种人和亚洲人的孱弱形象,令世人肃然起敬。战火甫燃,东西各国就以热烈兴趣观察着这场“黄种对白种、亚洲对西方的战争”,而日本获胜在亚洲各国激起了一种革命性的联想。“日俄战争实为西洋史中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富勒说,“它不仅是一个亚洲国家与一个半欧洲国家的角力,更重要的,是对西方人在亚洲的优势的大挑战。当1904年2月6日日本人的战号吹响后,东方和亚洲所有民族都从古老的幻梦中惊醒了。”
    中国官民为日本获胜欢欣鼓舞。1840年来一直饱受西方凌辱而几乎丧失种族自信的中国人认识到此战的深远意义:它打破了西方由来已久的黄种人劣于白种人的种族成见。
    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日本,就是中国人梦想的自己,是中国人已失去的或尚未能实现的自己。这又使中国人的欢喜渗透着耻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