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王船山观生居题壁联考释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学术研究》2014年4期 吴承学/赵宏祥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王夫之晚年隐居湘西所撰观生居“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一联,是他从政治失败、复国无望而转入文化建构后所写的,是其生涯转折的纪念碑。要正确理解此联,应以其文化语境和自身文本为基础,并参照同时期船山撰写的《南窗铭》、《现生居铭》等相关文本,疏通其辞语,领略上联与下联之内在意脉。此联大意是:为了复兴儒学,我将决绝世俗隐居守节来完成使命。这是王夫之对自己生存意义与生存方式的思考和表白。
    【关 键 词】观生居题壁联/观生居铭/《观》卦之义/活埋
    【作者简介】吴承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赵宏祥,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此为王夫之(1619-1692)晚年隐居湘西观生居所撰联语,广为人知。然其用意深沉,不易解会。以往解读者,往往只就首句略加说明,或联系王夫之(船山)之孤忠大节进行宏大意义之阐释,这虽然不无道理,然仍稍显浮泛。对于下联之“活埋”一词的理解,更是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应该以此联出现的语境和自身文本为基础,疏通其辞语,领略上联与下联之内在意脉,理解才能更为真切。
    一、观生居与“《观》卦之义”
    观生居一联的出处,船山集中未单独列出,仅见于其词作之注中自引。船山《鼓棹初集》中,《鹧鸪天·刘思肯画史为余写小像虽不尽肖,聊为题之》词云:
    把镜相看认不来,问人云此是薑斋。龟于朽后随人卜,梦未圆时莫浪猜。谁笔仗,此形骸。闲愁输汝两眉开。铅华未落君还在,我自从天乞活埋。(观生居旧题壁云: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1]
    此后,船山之子王敔在其所撰《大行府君行述》中谓:
    迄于暮年,体羸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犹时置楮墨于榻之旁,力疾而纂注。颜于堂曰:“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2]
    王敔所撰《行述》甚简要,仅谓其晚年曾题此联于堂上,而未记及何时何处。船山词之自注则明确标明此联尝题于观生居壁上。观生居是船山康熙八年(1669)隐居衡阳时所筑简陋土室,是年,船山51岁。其子王敔尝记道:“自岳阴迁船山,筑土室,名观生居,遂以地之僻而久藏焉。”[3]又在《湘西草堂记》中记云:“次筑观生居,在茱萸塘上,易以茅堵窗楹,少容几杖。”[4]观生居联的撰写时间,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很有可能作于迁居之后不久。
    自明亡以来,船山尝于家乡衡阳举兵,兵败后,南下追随永历政权。后清军已逼近南粤,船山知事不可为,遂返回故乡衡阳隐居,先建一败叶庐居住,至筑此观生居已历十余年。康熙八年冬,船山始迁入观生居。王之春《船山公年谱》谓自观生居筑成,船山夏居败叶庐,冬居观生居,“岁以为常”。[5]冬居观生居,可能是“因为败叶庐面东偏北,冬季船山颇感‘病畏北风寒’,遂于败叶庐上首,因林塘小曲,开南窗,筑观生居”。[6]至康熙十四年(1675)船山外出避吴三桂兵乱,年末返回观生居,复于明年在相距二里的石船山上筑湘西草堂,以为终老之地。
    船山以“观生”名其居室,深意具焉。船山素会心于《观》卦,其晚岁尝自言:
    夫之自隆武丙戌(1646),始有志于读易。戊子(1648),避戎于莲花峰,益讲求之。初得《观卦》之义,服膺其理,以出入于险阻而自靖;乃深有感于圣人画象系辞,为精义安身之至道,告于易简以知险阻,非异端窃盈虚消长之机,为翕张雌黑之术,所得与于学《易》之旨者也。[7]
    船山早岁承家学,多用力于《春秋》之学,至观生居时期,兴趣乃转向《易》学。①这种转向与船山自莲花峰“初得《观》卦之义”有关,船山之所以“服膺其理”,就在于它提供了“出入于险阻而自靖”的思想方式,从中悟出《易》学“立于易简以知险阻”的“安身之至道”。嗣后几历崎岖,至永历被吴三桂缢杀于昆明(1662年),明室再无恢复的可能,船山痛定思痛,于《易》则思索日深。迁居观生居,乃为越冬之用,至其命名,无疑直接受到“《观》卦之义”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