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选诗人及其创作代表了一个时代 开元十四、十五年严挺之知贡举,开元十四年储光羲与崔国辅、綦毋潜同年进士及第,十五年常建、王昌龄、李嶷同年进士及第,六人皆为同门。像李嶷这样的诗人尽管是开元十五年进士状头及第,但在《河岳英灵集》诗人中算是较差的,其入选与储光羲应有关系;储光羲本人的诗学修养和诗学见解,他在诗人群体交往中鉴赏力和判断力的不断提升,均融入《河岳英灵集》选诗、评诗以及所作《序》、《论》之中。 《河岳英灵集》的编纂客观上是将储光羲推到开元诗坛的顶峰位置。如果编纂者故意贬低储光羲,不提 “开元十四年”而提“开元十五年”,那在《序》中就不至于将王维、王昌龄、储光羲并举,也不会在品藻“王昌龄”时,将王昌龄和储光羲并举。王昌龄和储光羲的位置安排耐人寻味,尽管《序》和“王昌龄”条下王昌龄均列在储光羲之前,但在现存《河岳英灵集》入选作家的目次上,王昌龄置于储光羲之后,可见《河岳英灵集》的编选,一方面王、储并称,尊王昌龄;另一方面又有私心不能委屈储光羲。作为唯一入选《河岳英灵集》的《丹阳集》诗人,保住储光羲的荣誉实在是非常重要,而编选《河岳英灵集》的最初意图之一,是将润州储光羲推向全国、推至时代高位。其客观意义不容低估,《河岳英灵集》入选诗人确实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网,他们以群体的创作实绩和继往开来的预期,推进盛唐诗歌向着具有建设性的健康方向发展,事实也证明《河岳英灵集》诗人及其创作代表了一个时代。“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一句话的真实的内容应是:开元十四、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 “据可信之材料,依常识之判断”这一方法有较高的运用价值,它对传统考据学是很好的补充。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