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文学研究中材料与判断同生共长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报 戴伟华 参加讨论

    
    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考证李唐先世时,对处理材料的方法有这样的概括:“据可信之材料,依常识之判断”。简言之,即有据有理的判断。所谓依常识,就是合情合理。在当今的研究中,材料的有限使用大致做完,而材料的无限使用还有可拓展空间。比如,甲就是丁,这是材料的发现;而甲、乙、丙三种材料并无联系,但经过分析可知它们同时指向丁,这是材料的有效开发,于此可能揭示出一个尘封已久的事实,这一方法使用难度较大。
    这里以《河岳英灵集》序中“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一句为例,分析材料与依常识之判断的关系。唐代诗歌“声律风骨始备”是一个过程,很难确定其时间点,故有人在论这段诗歌史时,有意将“开元十五年后”这一明确的表述修改为“开元十五年前后”这一较为模糊的时间表述。对《河岳英灵集》的这一问题应有所清理,一是从版本上找原因,但几种版本在此无异;二是怀疑原本表述有误,“后”应为“前后”。这一“理校”简单,但无依据。正确的方法应是寻找和分析 “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的缘由。可以按“据可信之材料,依常识之判断”的方法,分两步走,这样的过程是技术分析的需要,而在真正的论证过程中,材料与判断同生共长,由材料而有判断,又由判断而不断寻找有效的材料,完善论证的结果。
    以王昌龄为“声律风骨始备”的起点
    关于 “开元十五年后”,相关材料有:(1)《河岳英灵集》序:“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2)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云:“圣人贤人,皆钟运而生,述圣贤之意,亦钟运盛衰矣。开元十四年,严黄门知考功,以鲁国储公进士高第,与崔国辅员外、綦毋潜著作同时;其明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皆当时之秀,而侍御声价隐隐,轥轹诸子。”序中“其明年”即开元十五年。
    从顾况序依常识判断,可以说开元十五年的确切时间应与相关文人进士及第相关,而开元十四、十五年知贡举为同一人,两年进士登科者同一座主。储光羲、崔国辅、綦毋潜、常建、王昌龄皆为同门,彼此应熟悉。甚至可以认为“当时之秀”隐指“河岳英灵”。
    那么,为何不直书“开元十四年后”?
    第一步寻找可信之材料。《河岳英灵集》以王维、王昌龄、储光羲为代表诗人,其《序》言:“粤若王维、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此集便以《河岳英灵集》为号。”“王昌龄”条下言:“顷有太原王昌龄、鲁国储光羲,颇从厥迹。且两贤气同体别,而王稍声峻。”
    第二步依常识之判断。从“王昌龄”条及顾《序》可知,原来的选本基础是开元十四、十五年进士登科者,代表人物是王昌龄和储光羲。后来选入人数渐多,有了王维,故总序以王维第一。本来可以写“开元十四年后”,但经选者及相关人士,主要是和储光羲反复斟酌和考虑,最终决定还是以“王稍声峻”的王昌龄为“声律风骨始备”的起点,而昌龄开元十五年进士第,故云“开元十五年后”。由此可见编选者的眼力和严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