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周倩平.冠礼文化探微——中国古代成年礼的文化特征[J].文艺评论,2011(8). [2]刘进宝.敦煌学通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352-355. [3]刘修业.敦煌本《伍子胥变文》之研究.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29. [4]黄亚平.伍子胥故事的演变——史传系统与敦煌变文为代表的民间系统的对比[J].敦煌研究,2003(2). [5]陈筱芳.《伍子胥变文》的历史真实性及其价值取向[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12). [6]尹富.《伍子胥变文》与唐代的血亲复仇[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 [7]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44-350. [8]张鸿勋.神圣与世俗:《舜子变》的叙事学解读——兼论敦煌变文与口承故事的关系[J].台湾敦煌学会:敦煌学(25).台湾乐学书局,2004: 385. [9]刘惠萍.在书面与口头传统之间——以敦煌本《舜子变》的口承故事性为探讨对象[J].民俗研究,2005(3). [10][20][21][22][25]王重民,王庆菽,向达.敦煌变文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161, 4, 7, 12, 131, 132, 133, 161, 160. [11][日]金文京.敦煌本《前汉刘家太子传》(变)考[C].曾宪通.饶宗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名家翰墨丛刊F5).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7: 119-131. [12][日]金文京.有关木鱼书的几个问题[C].[日]稻叶明子、金文京、渡边浩司.木鱼书目录——广东说唱文学研究.东京好文出版社,1995. [13]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2. [14][18]王充.论衡·吉验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9-30, 29. [15]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73. [16]孔颖达.尚书正义[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5-126. [17]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1-22. [19]孔颖达.毛诗正义[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529-530. [23][美]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24. [24][美]韩禄伯.英雄模式与孔子传记[C].姜广辉.中国哲学(第二十三辑).大连:辽宁教育出版社,200: 38. [26]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6: 28-31. [27][日]伊藤清司.难题求婚型故事、成人仪式与尧舜禅让传说[C]叶舒宪.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435. [28]陈玉平.孤儿角色与成年仪式[J].民族文学研究,1996(4). [29]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059-2060. [30]北堂书钞(卷一二○)[M].四库全书本. [31]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M].二十五史补编(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55: 148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