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敦煌讲史类变文与成人仪式考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兰州学刊》2014年1期 陈烁 参加讨论

    仔细比较上述三个人物的神奇经历,可以发现尽管其生活区域和所处时代不同,但“渡河”都是上述故事的相同情节,似乎其中隐含着某种独特的文化信息。就人物获救的情况看,东明太子故事发生的时间相对更早,救人的对象为“鱼鳖”等动物,似包含有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人事与天道相互感应意味。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神秘关系,在史籍所载舜的故事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如《尚书·舜典》记载舜在就位前的经历:
    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16]
    其中“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就是一次人与自然的深度接触,舜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地应对了自然界中的各种危险。同样的故事情节也见于《史记·五帝本纪》中:
    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17]
    从故事可以看出,舜因为能够在充满危险的自然界中生存,而被尧视为具有先天的神圣能力,因而也就获得了继承权力的资格。实际上,上述《尚书》《史记》的记载,还隐去了一部分其他内容——舜入于“山林川泽”之中,除了“暴风雷雨”之外,其中的毒蛇猛兽也可能是致命的危险因素。《论衡·吉验篇》所载传说,则包含了这些内容与细节:
    舜未逢尧,鳏在侧陋。瞽瞍与象,谋欲杀之。使之完廪,火燔其下;令之浚井,土掩其上。舜得下廪,不被火灾;芽井旁出,不触土害。尧闻征用,试之於职。官治职修,事无废乱。使入大麓之野,虎狼不搏,蝮蛇不噬;逢烈风疾雨,行不迷惑。夫人欲杀之,不能害之;毒螫之野,禽虫不能伤,卒受帝命,践天子祚。[18]
    这些故事的细节让人吃惊,舜在山林川泽之中确实遇到了各种猛兽,但它们对待舜就像对待老朋友一样出奇的友善。这些友善的动物,它们在舜的自然历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北夷的东明国王以及《后汉书》所载刘秀逃难过程中的“鱼鳖”、偶合的冰块的作用是一样的,他们不但友善,有时候甚至是极为关键的“救助者”。在中国早期文学作品中,与上述故事情节类似并达到一个极致的,当数《诗经·大雅·生民》: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吁,厥声载路。[19]
    这位周民族的始祖在其出生之初的惊险遭遇,向来是历代《诗经》注释中的难解之谜。但如果将其中的惊险情节和《史记》《论衡》《后汉书》所载舜、东明、刘秀的故事相比较,则不难发现隐含在这些故事背后的相似逻辑,那就是“磨难”—“救助”—“通过”的叙事程序,只是“救助者”(或“友善者”)所发挥的作用大小不同,其相同之处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敦煌变文所描述的伍子胥、舜和刘家太子的故事,主要人物和情节与上述古史传说的记载相似,只是在某些具体情节上有所拓展,并增加了相关的人物。如变文所载伍子胥故事的“渡河”情节,即在古史传说的基础上反复渲染:
    悲歌以(已)了,更复前行,信业随缘,至於颍水。……
    子胥哭已(了),更复前行。风尘惨面,蓬尘映天,精神暴乱,忽至深川。水泉无底,岸阔无边。……
    悲歌以(已)了,行至江边远盼,唯见江潭广阔,如何得渡!芦中引领,回首寂然。不遇泛舟之宾,永绝乘楂之客。唯见江乌出岸,白露(鹭)鸟而争飞;鱼鳖纵横,鸕鸿芬(纷)泊。……[20]
    与此相应,伍子胥在逃难过程中所遇到的人物和获得的救助,也在《吴越春秋》等书所载“渔父赠食”与自沉、路遇“打纱女”的基础上,增加了“遇姐”、“遇妻”等情节,但故事情节的核心“逃难”和“渡河”,却是没有改变的。再如《舜子变》中所写舜子所遭受的迫害及其“获救”情节:
    瞽叟打舜子,感得百鸟自呜,慈乌洒血不止。舜子是孝顺之男,上界帝释知委,化一老人,便往下界,来至方便与舜,犹如不打相似。……
    即三具火把铛脚且烧,见红炎连天,里(黑)烟且不见天地。舜子恐大命不存,权把二个笠子为,腾空飞下仓舍。舜子是有道君王,感得地神拥起,逐(遂)不烧,毫毛不损。……
    瞽叟便即与大石填塞。后母一女(心)把着阿耶,杀却前家歌(哥)子,交与甚处出坎。阿耶不听,拽手埋井。帝释变作一黄龙,引舜通穴往东家井出。[21]
    在上述故事情节中,突出了舜被父亲瞽叟和继母迫害的情节,是对《论衡》等书所载舜之家庭故事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又增加了一位“全能型”的救星“帝释”,特别是其中“帝释变作一黄龙”,似可看作是对古史传说中舜与动物的“友善”关系的改编。至于变文中“刘家太子”的逃难故事,也与《后汉书》等史籍所载刘秀逃难故事有相似之处:
    太子遂乃潜身走出城外。逢见耕夫。遂诏耕夫,说是根本:刘家太子被人篡位,追捉之事,诸州颁下,出其兵马,并乃擒捉。其耕夫遂耕垄土下埋地。口中衔七粒粳米,日食一粒,以济残命。……
    其太子却乃出土,问其耕夫:“今投甚处,兴得兵马,却得父业?”耕夫答曰:“昆仑山上有一太白星,若见此星,得其言教,必乃却得父业。”[22]
    从上文可以看出,“刘家太子”在逃难过程中被一位“耕夫”所救——这位“耕夫”不仅救助了他,更指导他如何复兴“帝王之业”。虽然从身份看,变文中的救助者已从刘秀故事中的“白衣老父”变为“耕夫”,更贴近了民间的现实生活,但救助过程中“口中衔七粒粳米,日食一粒,以济残命”的情节叙述,仍然突出了这位“耕夫”的神秘特征。
    综观上述故事及其演变,可以看出从古史传说到敦煌变文,有关伍子胥、舜、刘家太子(原型为刘秀)的故事,其核心情节“磨难”与“救助”,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可知古史传说与敦煌讲史类变文的故事情节与思想主旨,二者之间实有深刻的相通之处。那么,这种相通之处的本质是什么?是什么深层原因和内在动力推动这些故事在敦煌地区的传播?敦煌讲史类变文对有关历史人物故事情节的改编,又体现了怎样的思想内涵和文学意义?下文即以对敦煌讲史类变文情节的进一步分析为基础,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