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当今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育的调查报告(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吴福辉 参加讨论

    三可供讨论的问题及我的观点
    以上的七项调查虽然还免不了有些粗糙,但所含内容已相当丰富。围绕“当今现代文学的经典化与现代文学教材入选的主要症结所在”这一中心问题,以调查问卷为依据,结合我们与师生进行的各种形式交流所得到的补充认识,下面可讨论几个问题。
    1.鲁迅作品选入语文教材的改进工作仍具典型意义
    这次调查的结果之一,也是让我们最感震动的,即鲁迅既是中学生最热爱的、对他们学习语文最有助的现代作家,同时又是遭部分学生冷淡、批评的作家。学生虽然年龄还小,读书见闻有限,但他们对鲁迅的反应,与整个学术界和社会在鲁迅经典化过程中掀起的潮流,是一致的。一方面,鲁迅的文学史高度地位仍然不可动摇,在学生心目中也最稳定:大部分的作家作品调查鲁迅都得最高票数,《阿Q正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社戏》等鲁迅作品都名列前茅;有些学生在填写55篇作品中最喜爱的5篇作品时全部都只填鲁迅作品。另一方面,鲁迅在社会上引起的争议日多,中学生里也出现了歧义。如A卷调查中441张票里有39张明确表示不喜欢鲁迅。还有几种隐性的对鲁迅不利的填法:同一个学生在A卷填喜鲁迅,却在D卷55篇作品调查中一篇也不填喜欢鲁迅的作品(55篇中鲁迅作品可是占16篇之多啊);或在A卷鲁迅一项轮空却在D卷只填否定。而在D卷中还大量存在对鲁迅16篇作品一分为二的看法,既勾喜欢的,也勾不喜欢的。如果将同一个被调查者的A卷D卷联系起来看,在对待鲁迅及其作品的态度上大体有五种。试以开封15中为例作表如下(见表8)。
    
    22票是彻底喜欢鲁迅的,约占50票的一半;第二、第四类其实都是不喜鲁迅的,加一起是10票,不算少;第三类为中间态的举棋不定者;而第五类11票有可能最有远见,不可小觑。
    要应对学术界和社会上对鲁迅经典化的复杂反应,要改进现代作品进入中学教材的现况,我们不能不选或简单地少选鲁迅作品就了事,也不能稳坐钓鱼台无所作为。我们要研究学生喜欢鲁迅什么,不喜欢什么,喜与不喜都有没有道理。这是一个很艰巨的题目,并不是我们这样几个简单的调查就能够解决的。我们的调查仅能做思考的线索。不过因是偏于学生的调查,或许能够纠正一点过去选教材时对学生意见考虑不足的倾向。
    根据这次调查,如将D卷鲁迅16篇作品被学生填作喜欢的数字单独调出,重新加以排序,分别是这样的(见表9)。
    
    一般地说,前三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社戏》受喜爱当然是它们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青少年容易体会其中的感情和含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D卷55篇调查中是第三位,证明它的高度稳定性。E卷调查中,紫琅的初中生对此文说:喜欢它“描写童趣的绚丽而又简约的语言文字”;“让我回味童年,体味曾经的那一份美好与纯真,忘却烦恼与忧愁”;“鲁(迅)用回忆让我们明白我们已长大,失去的终不会回来,惟有珍惜而已”。平潮高中生在肯定此文时还发挥道:“它所描写的住所、教室,不是现在这种,里面的传说更添了几分乐趣”;“朴实自然,真正地贴近生活,贴近人性、人生的文章,应该更加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中学生,(有)深度、(又)感性的文章更受欢迎”。
    再排下来的《阿Q正传》是名篇,按年龄阅历理解会有困难,但学生在各种调查里并不否定,有的学生还谈到大了可以逐渐理解的道理。鲁迅杂文被学生排在最前面的是《呐喊自序》《记念刘和珍君》也有道理,它们记叙的成分多,哪怕是议论部分读起来一知半解,有了记叙打底,大致就能读下来了。
    明确地被学生打“×”的鲁迅作品,可到上面D表去查,分析起来也并非容易。可注意以下几点:(1)受欢迎的篇目同时也可能是受批评的篇目,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记念刘和珍君》三篇竟都得到20以上的否定票,让人始料未及。这种“偏见”也许会包含某种真理或局部真理,值得琢磨。而这些篇目被选的时间过长,不免引起“厌烦”、“逆反”心理,也是可能的。屋子里固定的家具放置长了应当搬动搬动,是常理。(2)《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两篇以超过20票被学生不喜欢,应考虑如何选择鲁迅的议论类杂文。(3)《雪》《风筝》是《野草》里的篇目,也有10票以上不看好。这些年学术界重视《野草》与鲁迅思想的关系,《野草》里的现代主义因素对于学生比较陌生,而教师的知识储备也是最不够的。《野草》还是要选,但建议要深入研究选法。鲁迅文字偏于艰深,学生们有自己的观点。在E卷调查中,平潮高中学生有的写了下面批评鲁迅的文字(有受社会影响的影子):“很不喜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句子读不通,就是病句!这本来在那个年代很正常,但现在的教科书上偏要‘吹’那几个‘病句’如何如何好,受不了!”“本人一概讨厌鲁迅作品,因为他的文字十分拗口生硬,明明就是不正确的语病吧,还拿来当美句背诵。但通过老师课上讲解,知道鲁迅的文章后都藏着爱国的赤子之心。”有的学生甚而建议:“鲁迅文章则比较适合大学生、学者研读,在中学不受太大欢迎。”这里顺便将一学生谈《雷雨》的话引下来,因与谈鲁迅的问题相通。他说:《雷雨》“就是‘雷雨’,一般起先很平静,继而是初露端妮(倪),继而狂风暴雨般爆发,揭示出人性的丑恶,但我觉得不太适合中学生阅读,毕竟中学生心灵还是很纯洁的”。以上意见都很偏颇,如“艰涩”问题,历史语句是否是“病句”的问题;最重要的是鲁迅给下一代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问题,都值得研究。
    鲁迅和现代文学作家们所面临的经典化过程,不可避免地要投射到中学语文教育中来。建国以来,鲁迅作品教学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我们总结得尚不够,当代的新问题又压过来。我们建议:第一,坚持入选鲁迅的作品不动摇,但总量可以略减。第二,要选择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思想、感情、语言的篇目,脱离的就不选了。第三,有的篇目虽好,但时间长了也可调换。第四,鲁迅是开创现代文学各种源头的大作家,选择鲁迅也要多元,如“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也要让高中生读,少些就是了。第五,教师必须有对鲁迅与时俱进的识见,高屋建瓴,了解动态,而不是跟着80后的“时尚”走。有条件的话,适当地把不同意见告诉学生也是提高他们鉴别能力的一种训练。
    2.现代文学教材与学术界新见一致或不一致
    新时期以来,现代文学界先后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重写文学史”等重大概念,现代作家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前后升降沉浮较大。这种新的学术变动在这次教育调查中也大体得到呼应。自然,还有些特殊情况也同样引起我们的注意。
    老舍是原来文学史地位就很高的作家,但当下因为旧有的评价系统发生改变,政治的标准,“阶级斗争”、“社会集团斗争”的政治化内容降低,文学的标准,“人文”、“人性”的内容和美文的要求就上升了,老舍在过去的所谓“鲁郭茅巴老曹”的位置中便愈发靠前了。学生的反应正是如此。如C卷调查是对7部作品的评价,投票的结果《骆驼祥子》85票比“郭”(《女神》)、“茅”(《子夜》)、“巴”(《家》)的票数都高。A卷、B卷调查29名作家,老舍跃居第四位(160高票)或第五位。D问卷《茶馆》列第四。G卷里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也得到许多学生的佳评。尤其是E卷是用调查中最靠前面的五部(篇)作品再做补充测试的,《茶馆》便是其中的一部。紫琅中学初中生的评语要言不烦,说《茶馆》:“语言幽默,但又富含许多的哲理”;“更好地了解一个时代的悲剧,更重视人论(伦)关系”;“给人沧桑沉重之感”。《茶馆》的人物对话也最引起学生的兴趣。
    徐志摩、沈从文、汪曾祺等也是如此,这些“新月派”、“京派”作家,以往因政治缘故或者在文学史里当靶子只挨批判,或者干脆从文学史里消失,现在的读者包括学生都对他们另眼相看了。像徐志摩《再别康桥》这样一首在他所写众多“康桥”诗题中的短诗,现在竟成了D卷55篇作品调查中的首篇,得191票,比鲁迅、老舍还高。作家调查的A、B卷,徐志摩都列第五。补充调查的E卷,将《再别康桥》再次与其他四部呼声最高的作品相比,排到第二,并得许多学生的美誉。平潮中学的填卷者说:“这首诗给人轻柔的、自由的感觉,倾心地品读此文,我会不由自主地融入诗人所描绘的画中,温柔的,又暖暖的”;“徐志摩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诗意、追求美的诗人”;“徐志摩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的文章都带有他深深的情感,虽然他的感情生活很复杂,但用他的话说他对每一个人都是付出真心的”。这已经离开了诗而论人,还显然受了大众媒体包括流行电视剧的影响。经过电视、电脑而对全社会进行文学教育,已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文化环境,也是我们语文教育课堂的必然延伸。沈从文与包括最后一个京派的他的学生汪曾祺,都是这些年来文学史位置显著升高的作家。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书中已经被专章论述。汪曾祺在我们的A卷调查中紧随第8位的沈从文而占了第12位(茅盾仅18位)。B卷、D卷调查,作家排位是第五,代表作《边城》排位还是第五。E卷补充调查,《边城》在五篇最受欢迎的教材中位居第一。平潮中学学生对《边城》一点都不吝啬他们的溢美之词,如说:“《边城》让我感受到一种远离城市喧嚣的乡土之美,心灵得到涤荡,变得平静,抚平烦躁,静下心情”;“它优美得像水晶球:透明、清澈。里面的爱情更是十分清纯”。中学生在评价这些作家时,运用的词汇多半是“朴素、清新的人情美”,“纯然天成的人文风情”,“悲剧色彩震撼人心”,甚至对“苦涩”、“忧伤”、“凄美”等词也能运用自如,成为他们喜用的美学词汇。这不啻是告诉我们,文学评价标准的移动(不是全盘反转,而是有所保留并努力新进)是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过程的当代特征之一,是与我们的语文选材和教学紧密相关的事情。
    另一种情况是与学术界、社会上文学史评价有差距的,是保持了校园里语文教育自己的节拍和轨道的,如郭沫若等。因了政治及其他复杂的历史缘故,郭沫若的文学史评价已经大大跌落。除了“五四”狂飙时期他的划时代的新诗,他的总体的诗歌成就,历史剧的成就,都被看低。大学里愿意研究郭沫若的研究生少之又少。有的青年作家隔几年还要抨击他一顿。但是在这次调查过程中,除去C卷调查《女神》在7部重量级作品中的排列稍靠后以外,一旦郭沫若与众多作家放在一处比较,如A卷里他在29名作家中排位第七,得100票,比沈从文、余光中、艾青要高。B卷调查,是选择对学生学习作文帮助最大者,每人投5位喜欢的作家,淮北萧县中学投的第5名是郭沫若。这个排序也不低。D卷调查55篇作品,他的老名篇《天上的街市》得54票居上中,排16位。《天上的街市》受学生爱戴,或许可以揭示郭沫若在校园文学圈威信仍然较高的部分秘密。郭沫若“五四”诗歌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确实起到作用,学生或者听社会精英层的声音少(徐志摩因电视剧达到了大众层面),或者按照以往的“惯性”,所以对郭沫若仍持好感。郭沫若的情况可以与胡适比较。胡适的文学史地位在新时期这些年是大提高了,“反动”的帽子随着建国后所有的“政治运动”都名誉扫地。随着胡适的选集、全集的出版,等于是平了反似的。而他对“五四”文学的贡献,对“新月”“京派”作家群形成的贡献,足以让他在大陆引人尊敬。调查中,胡适不是创作家,仅一篇散文《我的母亲》在D卷调查时获中等的41票,看来学生的眼光还是敏锐的。但在A卷调查记录中,南通平潮中学出现较多给胡适打“×”的答卷,以至于此校与众不同地将胡适列为最不喜欢的两作家之一。可惜当场没有抓住机会与答卷人深入交流,究竟什么原因不清楚,给人的感觉似是受到一定的教师(同学)好恶的左右。这也是“惯性”。我们调查教师读过的文学史著作,发现读唐、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要比读钱、温、吴《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多一倍。看来高中教员大学毕业偏早,在校读唐、严本(不叙述京派海派通俗派作家)的较多,与了解郭沫若情况一样,都处于与文学史现况相扭曲的状态。
    而最能体现学校本身从语文教育出发对现代文学教材显示出选择功能的,是冰心、朱自清两位。现存的各种文学史尤其是近年来的文学史中,冰心、朱自清一直都有相当的地位,但又不是很高。冰心偏于“五四”时期,有问题小说、女性散文两大类创作。三十年代后以资深作家行世,创作力已见衰落。建国后以对外文化交流为主,偶写散文,年高德劭仍有活力,名言是“生命从八十岁开始”。朱自清也写诗,但究竟以散文家闻名。写作自“五四”至1940年代后期逝世止,好文章却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基本写完。所以两人都很难说是文学史上的扛鼎作家(尊重他们是另一回事)。但是我们看调查的结果,冰心、朱自清几乎就是我们中国现代语文的最典范作家!A卷作家调查里,29位除鲁迅第一,冰心和朱自清分列第二、第三,十分抢眼。B卷进一步考察对作文最有帮助的作家,29名中排得前六名者,得分如下(见表10)。
    
    完全和A卷一致,冰心、朱自清稳坐鲁迅之后的两名(别人与A卷的差别就拉大了)。冰心还在D卷55篇作品调查中,以《小橘灯》一篇高列第6位。《小橘灯》是篇短文,记叙在极端困苦的年代一个普通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就如她手制的小橘灯的光,给人们(包括记叙者“我”)以启示。文字朴素带着温热,极易理解,说是篇感人至深的小文自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翘首,无论如何谈不上。但是自入选语文课本以来,就如“五四”后祖孙三代读者可以共读冰心的《寄小读者》一样,1957年写就的《小橘灯》也成了三代读者先后阅读的经典。这里面的规律很简单:这篇文字适合做语文最优化的示范。
    朱自清也是。在这次所有的作品调查中我们并没有列一篇朱自清的散文,好像接受作家调查的学生面前都不约而同地晃动起了《背影》《荷塘月色》的画面和文字似的,于是就下笔在朱自清的名下画勾。《背影》《荷塘月色》在台港、在全世界的华人区域,都是不衰的现代汉语良性范例,这与朱自清的文学史地位没有多大的干系。
    我们建议:(1)教师要大体了解新时期以来现代文学史“重写”的学术概况,减少旧有的“惯性”与“成见”,把现代文学看成多元、合力、共生的文学,发挥入选作品的人文和语文两方面的示范优势。(2)选现代文学课文应多样化,目前又要避免将“斗争性”作品刷得干干净净。(3)进一步研究冰心、朱自清作品有助于青少年学习语文的规律性东西,多选符合这个要求的好文章,不要僵硬地套用文学史的评价,哪怕是最新的评价,哪怕是正确的评价。
    3.诗歌教材的重要性在于擅长培养良好的文思和语感
    这是由前面派生出来的题目。在调查中我们有一个很深的印象:现代诗歌受到学生的特别青睐。D卷里不仅55篇作品诗歌夺首位,前五篇里第一第二都是诗(《再别康桥》《乡愁》),依次才是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剧本(《茶馆》)、小说(《边城》)。这已经相当出格了。大家知道中学里并不训练学生写诗。在做教师调查时,有一项关于现代文学教材中“记叙、议论、说明的比例为7∶4∶5”是否合适的内容,三分之二的教师回答认为合适,提出异议的三分之一教师也只是认为培养“说明”的能力无须比“议论”能力更高,但没有人提出还须培养“抒情”能力。可是现在的调查告诉我们,学生最喜爱的现代文学作品是诗歌。如将A、B卷的作家调查和C、D卷的作品调查相比对,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学生面对选择作家的时候,小说家、散文家往往优先,如鲁迅、冰心、朱自清、老舍、沈从文、巴金等,诗人只徐志摩一个,且处在第五的样子;可一旦选择作品,学生的注意点、兴奋点就自觉不自觉地发生移动,而转向了他们喜欢的短小的诗篇。下面是六篇诗在D卷55篇作品调查中的排序。既占了前两名,而且都在20名以内,是群体性地大面积占先:
    
    中学生爱诗有年龄的因素。诗歌的阅读适于自由率性、浪漫想象等青少年的天性,又与当代逐渐崇尚“个性自由”的风气相合(F卷调查五个学校中有三个学校填喜欢“个性自由”已经压倒了“爱国主义”)。我们在学生回答喜欢《再别康桥》什么的答卷上,可以看到答者如何沉湎在品诗的激情中。而另一原因便是诗歌的空间适合于将思想感情的融会和文辞的锻造高度结合,适合于取得正确美妙的语感。因而我们完全可以据此把诗歌作为训练学生文字语言的重要材料。
    我们建议:(1)可适当比过去多选些诗歌,尤其是高中阶段可以选择些长诗(包括译诗),选择多种风格(包括现代派风格)的诗,像冯至十四行诗、卞之琳的和“七月派”、“中国新诗派”的诗(不要怕学生暂时与穆旦隔膜,穆旦现在的票数较低)等。(2)采取“多读好诗而写佳文”的教学原则,将诗材作为训练学生思想感情和文字合一的重要资源,训练的集中点还在记叙、议论。
    4.在学生极端与包容并存的反应中改进教学
    同一部作品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是很正常的事。根据学生的反映来改进教学是基本的一条,什么时候都要坚持。我们在调查中会发现即便是最好的作家作品,也会有人投弃权或反对票。鲁迅如前所说,徐志摩、沈从文照样有不喜欢他们的读者。开渠中学的D卷调查,多有直接给名篇《边城》《雷雨》打“×”者。杨绛的文学地位现在不低,但在开渠中学的D卷中,对她的散文《老王》表态的是零,在同一学校的A卷调查中竟出现14票否决。这未免太走极端了。由于聂绀弩的遭遇及他在杂文、诗歌两方面的才情,他的《我若为王》才进入这些年来的课本,但调查的结果《我若为王》成了倒数第二的不被接受的教材(见D卷)。极端的意见容易引起我们的警觉性的思考,诸如“个人性”的作品是否就一定比“社会斗争性”的文字走俏?“女性作家”冰心的作品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巨大影响,是否会泽被所有的女性作家?现实讽刺果然就那样使得学生厌弃?这些反而都是可以讨论的课题。
    调查中印象尤深的是大量出现的包容性立场。比如C卷调查,《阿Q正传》与《围城》好似是个对立面,开封、南通的城市学生都爱读《围城》,而安徽的郊区、农村学生就并不看好《围城》,甚至开渠中学让四种作品都超过了《围城》的票数。但在实际的卷面上,我们可以见到两部作品都受喜欢的投票。对鲁迅的包容性表现在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对鲁迅的作品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15中50份D卷中,11份采取这一立场:不喜《祝福》的,在《灯下漫笔》《雪》上打了勾;喜欢《社戏》的,不喜《记念刘和珍君》;不喜《社戏》的,倒是喜欢《拿来主义》。而在G卷调查中,我们原先的设想是把“文”和“白”、“长”和“短”、“平实”和“绚丽”对立起来检测,而且以为“白”、“短”、“平实”必占优势无疑。待到一统计,却见附中的“文”“白”比例竟是19∶16,萧中的“欧化长句”“口语短句”的比是12∶18,平中的“平实”与“绚丽”之比是77∶84。整体来说白话短句是更优些,但互相包容了。问卷的回答还有是“文”“白”全填,“欧化长句”“口语短句”都打勾的例子,而且绝不是凤毛麟角。这种当代的“海纳”的风气,正在日益蔓延。如果说“极端”的意见使人警醒,“包容”的立场就是现实性、可行性强烈的立场了。
    我们建议:(1)现代文学入选教材应坚持多样性。各种思想、流派、风格的都可选一些,形成一种放达、宽容又有一定原则的选文方针。(2)在中国现代白话的中学阶段学习中,自然以活泼、短小、接近生活、有生命力、富表现的语言趋势为主,但也要适当选择些运用欧化长句融入现代汉语使用得好的文章,平实却不僵硬、绚丽而不空泛的文章,来给学生做范例。
    三年的时间很快过去,我们的调查和研究将告一段落。以上的报告内容还是贫瘠的,肤浅的。我深知,教育的问题十分复杂,中学语文教育与现代文学的关系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在平潮中学的补充调查问卷上,曾有学生不自禁地写道:“对中学语文提点意见:文章不用选太多,有代表性的就行,讲课不用太格式化,能懂就行。”另一学生道:“教材的选择方面应多元化,但在应试教育的今天,语文,学生没有兴趣,并不是改教材、换文章就可以解决的。”当然此学生也说了文章还是要选要学的话,但我们在被学生泼了一脸凉水之后,心里不还是热热的吗。
    2010年8月4日草成
    2011年9月15日修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