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当今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育的调查报告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吴福辉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在“中学语文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总课题之下,设计了七种问卷进行社会调查。调查结果是丰富、鲜活的。结合鲁迅既是中学生最热爱的作家,又受部分学生冷淡的情况,分析学术界和社会上对鲁迅“经典化”的复杂反应。根据中学教育和学术界对老舍、徐志摩、沈从文和郭沫若、胡适等现代作家评价的反差,指出冰心、朱自清最能体现从语文教育出发,对现代文学进行良性选择的功能。顺便谈及诗歌教材的特殊性及如何听取学生极端和宽容的两类意见。
    【关 键 词】中国现代文学/中学语文/教育
    【作者简介】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馆
     
    题记:这是前几年我写的一篇报告,算是旧作了。本意是为某课题结项,只求在专家审定这项“研究”是否合格的会议上宣读一下,获得通过罢了。我当初并不打算发表的因由有二:一是我对过去的中学语文教育虽略知一二,比如从上世纪中叶开始的“红领巾教学”到“加强语文政治思想教育”,到“双基教育”(语文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来来回回的情景我都是亲历,但对于近几十年来中小学校课内外是如何在教中国语文和学中国语文的(主要是汉语文),我便只有耳闻,没有目睹了。即便今日之学校自然是由昔日之学校迤逦走来,究竟也是隔膜,不免要在报告里说外行话的。二是交调查报告的时间比较紧迫,我在观点上、文字上都已无仔细推敲的余地,一旦写毕即成定局。假如由着我自己的性情来写,文章的时空应再宽大些,酝酿得充分些,也要争取写得流丽漂亮些。如是不想发表,那就保留此类文体的简明直截、扼要干净就行了。不料之后的结项反映尚好,询此文在何处刊用者有之,建议应全文发表者有之,就像一个滚烫的山芋在手里都搁凉了,方拿出来现丑。如果说“日记”有写给自己私人看的,和一开始就是为别人、为出版而写的这样两大种类的话,那么“调查报告”也是内外有别的。本报告从起初不预备示众,到现在终于公开发表在专业刊物上,它的优劣之处,明眼的读者也就十分了然了。
    做“中学语文和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探讨现代文学进入语文教材后的主要症结所在,是个老题目。我们的做法与专职语文工作者的不同处,是在于把中学生的接受要求、接受实际能力,与现代文学本身都看做是个“动态”的过程。对于后者,更强调百年的现代文学正进入它的“经典化”初期。这个初期不仅表现在作家文学史地位的升降,作品读者面的扩大或缩小或转移,时代审美趣味的变化等方面,还表现为这种升降大小变异的不确定性、模糊性、过渡性。所以,鲁迅作品进入教材的每一步都能深深地触动社会的神经,“五四”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才会隐隐地、远远地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翻动暗流:语文教育无小事。
    现在,全社会都关心着汉语文的今天和明天。电视里的汉字听写大会虽然所出的题目还可斟酌,那些天才的学生是凭长期阅读还是凭短期背诵字典才认识那么多难字也可讨论(不是说不可以背诵,钱鐘书先生年轻时就依字母顺序默读词典和百科全书条目,但勿忘一般学生习字的主要途径为何),但一时引起人们欢迎举办这类节目,给予极大的关注,则是肯定的。大家心里有笔账,下一代中国人的读写能力与思想能力、思维能力,语文修养和现代中国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文明程度,均息息相关。但是我们的耳中,也时时听到社会上的不同声音,其中包括数次哄传“鲁迅被逐出语文教材”(实际只是调整或减少篇目),或说在目前体制下语文一张卷不过是个平均数,语文也快被“逐出”高考了等等。据此,我联想到本报告的现实针对性并未完全过去。这篇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他们即使年幼,但对鲁迅的价值,对朱自清、沈从文等人的价值,对中国现代文学作为现代中国文化一份遗产的作用,还是不糊涂的。这报告里各种统计的枯燥数字,可作一证明。而对于我,这是个纪念,它引起我对往昔的记忆,并且留下了我对中国语文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良好愿望。(2013年9月28日吴福辉补记)
    本课题项目的名称原为“中学语文与中国现代文学”,2006年年末申请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的“课堂内外基金”获准。2007年开始启动,由我担任项目主持人。我有过二十年的中学语文教育经验,后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研究,又三十年以上了。课题组成员陈啸副教授,已有在中学、大学进行语文教育的经历。课题组一度拟增加一线语文教员参与,做关于学生课外阅读现代文学作品的调查,终因重点校教师工作过于繁忙(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而放弃。现在的研究保持了专业人员的学术分析特色,不免部分地脱离教学实际,可与其他的研究成果相参照,进行更宏观的考察。2007年1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陈啸根据吴福辉指导后设计的问卷,先后在安徽省淮北市萧县中学、淮北市开渠中学、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附属中学、开封市第十五中学、江苏省南通平潮高级中学、南通市紫琅中学等三省六校,向师生主要是学生进行语文调查,收获颇丰。当时选择的学校,考虑了城乡合理分布,因而包括了都市、城郊、县城、乡镇各类,重点校与非重点校各半。采访的学生对象,因考虑到问卷内容涉及各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现代文学教材,除一校是初三学生外,余皆为高三学生。陈啸2009年在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论文,已发表。现由我在2010年利用陈啸的调查问卷,重新进行统计、分析,做项目的总结性论文。我们利用了同样的材料,但观点不尽相同,所以此文由我单独署名。
    一具体选题的适当调整
    “中学语文与中国现代文学”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在此之下,当年我们确定主攻方向的时候,避开了历来的成果,如民国以来中学语文课本选用现代文学作品的历史统计和演变分析,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经验,中学现代散文教材的选择等,而是确定了三个具体课题:一是中国现代文学进入“经典化”的历史进程之后,中学语文教材目前有无反应,有什么反应。二是自1997年中小学语文教育那场大讨论后,人们关心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进入语文教材是否可以修改,如果修改,它的文本依据、学生的接受依据何在。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当代性和进入中学语文教材之后如何保持人文意义、语文意义两方面的时代活力,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与这三个题目相关的,还列了如鲁迅、老舍等具体的现代作家作品,何人、何作品更受学生喜爱、更适宜学生学习,语文教师对于不断“重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应如何储备、再学习等子题目,应当说,后来的课题基本上是循着这一框架进行的,但也做了必要的调整。
    调整的主要是第二题:现代文学教材的“修改”问题。当初对此题的兴趣,一是受“大讨论”的刺激,觉得符合当下人们的关注点;二是能发挥课题组现代文学专业研究人员的特长,便于使用“原著”与“教材”对照汇校的方法来做研究。但在接触中学教学实际的时候,我们发现这既很难分辨清楚优劣得失,又不是师生们当前最关心的紧迫性问题。一般教师都同意在尊重原貌的前提下“修改”,认为只有适合教和学才是衡量现代文学作品进入教材的标准,长短要适宜,要照顾接受者的年龄特征,要适应时代。学界大部分人反对“修改”原著,首先是谁来改(上层语文工作者的思想意识、文学语言的偏见谁来监督),改的根据能否经得住历史考验(“适应时代”是个变化莫测的东西),他们强调“经典”的权威性、永恒性,主张所谓不适合学生的内容正可作为训练青少年提高识别能力的材料。就像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教师们大部反对自己的学生看,文学界评价却高得不得了,永远辩论不清楚。当前引动师生情绪的语文教材问题主要是,语文兼有工具性、人文性的特质被进一步明确后,我们的语文选文能否跟得上?所选现代文学课文学生喜不喜欢学、教师喜不喜欢教?现代文学作品经典的“当代性”在哪里?迫切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于是,我们将原来的第二题割爱,将一题、三题合并作为重点,在问卷中渗入原先子题的各种内容。最后把现代文学进入当代语文教材的经典化、多元化理解及相应产生的问题,作为具体的选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