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学思想是伴随着“礼坏乐崩”局面的加深、围绕着“周文疲弊”的反思而展开的。自周公“制礼作乐”而极盛的礼乐制度,为“轴心期”的“哲学突破”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是先秦学术产生的历史语境与思想基础。孔子以“仁”的生命化意蕴、以“礼”的损益品格,赋予周礼新的价值意义,这不仅决定了儒家的基本学术立场和审美取向,也自根源处范围了儒家文学思想发生期的诸多特征,并对两千多年来的文学创作和批评鉴赏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文学思想自产生伊始便带有浓厚的周礼文化特质,具有十分鲜明的道德、政治、历史的价值导向,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德性优先的道德原则 德性优先是周礼的重要价值理想,与人格修养、精神气象乃至社会风尚相关的文德、美善、文质等质素,成为儒家价值主体的核心要求。礼乐传统所显现的上古道德传统与伦理精神,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文理想、伦理规范、德性培养乃至日常生活之道的诸多方面,尤为明显地体现在儒家所推崇的“文王之德”、“尽善尽美”、“文质中道”等文化理想上。周礼明确文德、文武之分,文王以德行、文略而使天下归心,不仅是政治运作的典范,也是理想人格的典范。在儒家的君子理想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文质彬彬”,孔子将君子的内在质素“恭、宽、信、敏、惠”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承担统一起来。理想的人格境界是儒家的终极价值指向,人的内在价值及其本质力量唯有通过人格的完善才得以展现和确证,无论是治平的外王理想,或是修身的内圣理想,均以主体人格境界的完善为前提。对儒家而言,从自然的超越到人文世界的建构,从自然的人化到意义世界的建构,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的现实,最终统一于人格的完善。无论是孔子的“尽善尽美”,还是孟子的“美善信”、荀子的“全而粹”,均以德性优先的周礼道德原则为理论预设。见于文学思想史上的一些重要命题,如孔子的“达政专对”、孟子的“养浩然之气”、荀子的“持养”,汉儒所推崇的“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均是围绕着儒家对文学价值主体的道德规范展开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