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乾嘉文人眼中的《鬼趣图》 文人题咏有出于兴趣者,也有碍于情面者,罗聘以《鬼趣图》请人题咏不乏炒作、招揽的意图。但在“搏名流之玩”的同时,罗聘也寻找到了另类的认同群体,《鬼趣图》将他与名流联系在一起。而文网严密的乾嘉时期,京都又是考据学极为兴盛的区域,不管是开口便讲程朱理学的文人,还是满口考据话语的学者,都藉着《鬼趣图》找到了可以自由表达思考与智慧的空间。《鬼趣图》上的题咏正是一种“私人话语”,给文人的世俗生活带来些许乐趣,乾嘉时期的著名文人几乎都与《鬼趣图》有着联系。但既为“私人话语”,解读便是个体经验、感受对《鬼趣图》意义的诠释与更新,不但随着时间的变迁发生变化,即便同时的解读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面对《鬼趣图》,乾嘉文人最直接的反应便是讨论鬼神是否存在。最早题词的沈大成对罗聘的各种意图做出猜测,然后全部否定掉,而引经据典,承认鬼神的存在,虽然也肯定罗聘有揶揄之意,但总体是在论述鬼神的存在不容置疑。其后的钱载则要搁置鬼神问题:“何不学阮瞻,一空此纷纭。”却又从众生轮回的佛教角度,肯定鬼的存在,但提醒罗聘,李公麟擅画马,因梦见自己变成马而搁笔,似在劝诫罗聘放弃画鬼的嗜好。英廉则认真地讲述人鬼共存于世的事实:“吾闻此宇宙,一以气机贯。万有莽纷迹,人鬼恒居半。人者气之凝,鬼者气之涣。”他认为世上人鬼共存就像白天与夜晚的更替一样,缺一不可。盛百二也承认鬼神的存在,但突出罗聘画的怪异:“示我图数幅,谲怪入骨髓。”王昶直言:“精气为物游,魂变鬼神情。”胡德琳虽认为鬼是否存在“疑信两无据”,但还是相信人终究要变成鬼。持无鬼论的只有杭世骏:“惜君幅窘未尽写,细数转恐惊愚蒙。”“请君更读无鬼论,此图只属子虚乌有止是公。”一面认为罗聘画得不够淋漓尽致,一面又说是子虚乌有。由《鬼趣图》而讨论鬼神存在问题的题咏者多为学者,他们引经据典,从阴阳的角度论述鬼神确实存在,杭世骏虽持子虚乌有论,但无鬼论也不那么坚定。经典文献《礼记·祭义》《易·系辞传》《说文·鬼部》《尔雅·释言》等均有关于鬼的记载,但文献记载中的“鬼”与乾嘉世俗生活中的“鬼”未必是一回事,却足以给学者提供论鬼的依据,也可证明罗聘作画的意图并不违背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由这些学者的题咏也能看出当时的习俗风尚,虽然考据学崇尚征实,但并不影响学者对神鬼的兴趣,大多数学者相信鬼神的存在,并从征实的角度加以论证。 而所谓“鬼趣”,“趣”才应该是画作的灵魂,“鬼”只是“趣”的外在形式。潘仕成序曰:“且两峰画鬼,而后加以趣之名,意谓鬼尚有画,可见趣则无迹可求,其意不在鬼而在趣也,明甚。”点明《鬼趣图》的重心在“趣”不在“鬼”。并且书后作诗曰:“旨趣由来妙不知,偶然涉笔作儿戏。光天化日原无鬼,墨客文人例好奇。”有为文人题咏作总结的意味,认为文人墨客历来好奇,题咏均儿戏之笔,鬼并不存在。朱孝纯、吴楷、汪承霈皆工于绘画,都看到了“趣”,但对“趣”有着不同的反应。朱孝纯题曰:“弄笔毋烦人所嬉,一双碧眼惯搜奇。”汪承霈以纯粹的画家角度呈现了游戏心态:“或曰寓焉,或曰托焉。吾直谓以豪端示现游戏三昧耳。”吴楷曰:“幽人具冥怀,涉笔便成趣。”但并不认同这种“趣”,建议罗聘学习郑介夫画《流民图》,画出因灾荒而生出的鬼,单纯的“鬼趣”并不值得推崇,对现实有针砭作用的图画才能万古流传。吴楷对“趣”的否认体现了儒生的经世情怀。袁枚、纪昀、凌廷堪不但看到了纯粹的“趣”,并大为赞赏。袁枚题曰:“见君画鬼图,方知鬼如许。得此趣者谁?其惟吾与汝!”引罗聘为知己,并显示出二人超越语言表达的心灵默契。纪昀曰:“文士例好奇,八极思旁骛。万象心雕镂,抉摘到邱墓。”“儒生辨真妄,正色援章句。为谢皋比人,说鬼亦多趣。”虽调侃罗聘为好奇而搜肠刮肚以至于搜刮到坟墓,但充满了欣赏与认同,嘲笑儒生关于鬼神是否存在的论辩,自己对于鬼神持一种超然的态度。凌廷堪在幻想了罗聘作图时的阴森境况后写道:“鬼中之趣吾知之,与君泼墨为新诗。”(凌廷堪《校礼堂诗集》卷二)以为自己领悟到了鬼中之趣。王嵩高、宋鸣珂、桂馥皆是乾隆年间的进士,王嵩高把罗聘比为鬼董狐;宋鸣珂则突出罗聘既是有道人,又是有趣人;桂馥对鬼中之趣充满了幻想:“夜台长似昼,世界小于盘。此乐真忘死,逢场作是观。”(桂馥《未谷诗集》卷三)这些文人题咏更多地专注于“趣”,且大都欣赏这种鬼趣,由于文人好奇的天性,也因为《鬼趣图》的妙趣横生。纪昀与袁枚都写志怪小说,小说中鬼怪故事层出不穷,看到罗聘的《鬼趣图》,便一见如故,引为知音。王嵩高则直接忽略所谓的寄托、讽谕说法,认为只是游戏而已。由于“趣”字本身具有意义的模糊性,对于“趣”的发挥便具有风致、趣味、兴致等多种阐释,但都将之看作游戏之作。虽为游戏之作,里面的“趣”却也并不容易把握住,而这些文人则往往表现出自己参悟到了其中之“趣”的得意与优越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