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西周诗文中的“对扬王休”及其礼乐形制(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 黄震云 参加讨论

    《诗经·大雅·江汉》历来被认为是变体,原因是本诗主要是歌颂臣子,但如果对照金文我们就会发现,只能是臣子对扬君主那是不确切的。一般认为,本诗是宣王赞美召伯虎平定淮夷,诗人尹吉甫作歌颂扬。诗歌说:“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既出我车,既设我旟。匪安匪舒,淮夷来铺。江汉汤汤,武夫洗洗。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锡尔祉。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14]146最早对《诗经》中对扬王休进行解释的是毛公和郑玄,按《毛诗正义》说:“对,遂。考,成,施也。笺云:对,答。休,美。作,为也。虎既拜而答王策命之时,称扬王之德美,君臣之言宜相成也。王命召虎用召祖命,故虎对王亦为召康公受王命之时对成王命之辞,谓如其所言也。如其所言者,‘天子万寿’以下是也……毛以为,上既受赐,今复谢之。言虎拜而稽首,遂称扬王之德美,乃作其先祖召康公对王命成事之辞曰:使天子得万年之寿。又令此明明显盛之天子,其善声闻长见称诵,不复有已止之时。又施布其经纬天地之文德,以和洽此天下四方之国,使皆蒙德。本召公之答天子,其辞如此。今宣王以康公受命之法命召虎,故虎亦以康公答王之辞答宣王也。”[15]1246大致意思并不差多远,但是解“对”为“遂”就是望文生义。《毛诗序》的意思是答谢,也只是说的大概。按照郑玄的观点,是答受称扬,郑玄比毛公要具体一点,但没有说是什么礼。
    《诗经》的文字和诸器大致相似,必以受惠为前提,然后臣或下以对扬王(某)休作答,那么从整体上可以确定这是谢礼为前提的盟誓。答受不妥,因为对扬王休前都有稽首,稽首就是答受了。对扬王休以下都是表达未来如何,也就是如何感恩,所以是誓的方式。《尚书·说命》下说:
    王曰:“呜呼!说!四海之內,咸仰朕德,時乃风。股肱惟人,良臣惟圣。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乃曰:‘予弗克俾厥后惟尧、舜,其心愧恥,若挞于市。’一夫不获,则曰:‘时予之辜!’佑我烈祖,格于皇天。尔尚明保予,罔俾阿衡,专美有商。唯后非贤不义,惟贤非后不食。其尔克绍乃辟于先王,永绥民!”说拜稽首,曰:“敢对扬天子之休命!”[16]32
    这里并没有受什么器物或者赏赐,只是提出要求克绍乃辟于先王,永绥民,因此说拜稽首,表示接受感谢,而后面显然是表示决心,就是不敢不对扬天子之休命,所以对扬天子之休命应该是誓言,对与出相对,不管君王出的是言、事还是物,都要相应地响应应对,扬则是指自己今后的行为。文献提出了一个新的现象,就是谢礼不一定有实物,这一点和器有明显不同,也许器都是具体的东西,理应如此。郑玄注以为是“受美命而称扬之”,意思也差不多。
    又《尚书·君牙》说:
    王若曰:“呜呼!君牙,惟乃祖乃父,世篤忠贞,服劳王家,厥有成绩,纪于太常。惟予小子,嗣守文、武、成、康遗绪,亦惟先正之臣,克左右乱四方。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纘乃旧服,無忝祖考,弘敷五典,式和民則。尔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惟尔之中。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厥惟艰哉!思其艰以图其易,民乃宁。呜呼!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启佑我后人,咸以正罔缺。尔惟敬明乃训,用奉若于先王。对扬文、武之光命,追配于前人。”王若曰:“君牙,乃惟由先正,旧典時式,民之治乱在兹。率乃祖考之攸行,昭乃辟之有义。”[16]78
    文章称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要求君牙发扬世笃忠贞的传统,尔惟敬明乃训,用奉若于先王。对扬文、武之光命,追配于前人。用奉就是听我政命,省了之字,也就是说意思是奉之,对还是相对休命而言,是对应,后面是提出的要求。所以,对扬王休,不一定是完全由感恩者自述,也可以是别人的要求,那么这显然是当时流行的誓言,是一种盟誓之礼,相当于表决心,与金文表达一致。郑玄注说“答扬文武光明之命,群臣各追配于前,令名之人”[16]78,也解释是誓言。《左传》中也有类似的资料两则,可以和《尚书》中的资料进行对比印证。《左传》说:“(二十八年)丁未,献楚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郑伯傅王用平礼也……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觐。”[13]127
    就两周道德观念说,诚实守信是当时的交往规则,而接受恩惠当然是要报答的,但报答只能是以后的事情,所以盟誓就成为一个必须遵守的礼仪了。晋文公敬服王命,以绥四国,得到了周天子的特别赏赐,这是礼物,也是天子的命令,所以晋文公称其为休命,奉扬的奉就是接受、对应应受,奉就是奉之,对就是对之,二者是一样的,扬以后是誓言。
    通过《尚书》和《左传》的对比我们看出,虽然个别文字不同,但意思还是很清楚。对扬王休是感恩受命的誓言之仪礼,所以应该是盟誓之礼,一个普遍的习惯的仪注,动作是奉器而为,就是奉,后来惯用为扬,成为虚设的动作,时间在享献祖先之前。原传为伪书,现在普遍认为还是比较可信的,《逸周书》中也有类似的一个例子。《逸周书汇校集注》卷八祭公解第六十说:“王曰:‘呜呼,公,朕皇祖文王、烈祖武王,度下国,作陈周,维皇皇上帝度其心,置之明德。付俾于四方,用应受天命,敷文在下。我亦维有若文祖周公,暨列祖召公,兹申予小子,追学于文武之蔑。用克龛绍成康之业,以将天命,用夷居之大商之众。我亦维有若祖祭公之执,和周国,保义王家。’王曰:‘公称丕显之德,以予小子扬文武大勋,弘成康昭考之烈。’”[16]928这里的称和扬,实际上就相当于对扬之意,只是并未固定或者使此称呼通俗,所以对扬就是称颂恩惠、弘扬大德之意,同样具有誓言性质。而对作为一个独立的礼仪在春秋以后虚化,只是保持了尊敬面对的含义,即对曰,之后再虚化为答对。《论语》《礼记》中孔子答鲁哀公问等表述非常清晰,不必复述。
    至此,至少我们对先秦的美学命题休和对扬礼仪作了一个清楚的表述,相信对于相关学科及其研究能够提供一些帮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