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明代文学社群传世文本发展及其特点(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 张涛 参加讨论

    四、振起诗坛创作的明末社群诗文集社稿
    明末“文社”具有双重性,即社内文人在研习时文时又学习诗文,刊刻诗文合集,成为此期社群传世文本重要类型,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鲜明特征。
    首先,明万历以后,士子专心举业,结文社会课,而诗文创作不振,文学社群刊刻社稿意在振奋诗坛。如耿克明与焦竑于明万历间结江汝社,诗集编为《江汝社稿》,焦竑《题耿克明诗稿序》说:“士知为制艺以于进而已,绝不知字学与韵语,克明乃克意于是,今所著韵会类编与江汝社稿是已。”[15]在明末文坛文人士子受科举八股文影响而导致诗歌不振的情况下,文学社群通过结社编选诗歌社稿方式来表达他们改变诗坛文风,振起诗坛创作的强烈愿望。《鷇音集》是明万历间荚蓉社所刻于承祖的诗歌集,淮南黄定父《鷇音集序》言:
    《鷇音集》集孟武于子所为诗,而与司马武今序之,予竞阅而重有感焉。夫诗天地自然之音,原之性情而发之永言者,圣王以之观风,以之观政,以之歆鬼神,以之燕宾客,六艺分而教化就,所系非眇小者。文人学子徒竞韵言,失其真矣,真失难以言教。汉魏以逮,李唐各擅颛门犹存矩度,自举业科设而时义显重。遂以诗为他歧途末务。言一及之,哄以为诧,求其如唐邈不可得,况等而上之,如其所谓真者乎?间有兼才鸿硕,时古并盛,弹压词坛,畸人逸士,脱略今事,追媲风雅,复代不数人,人不数首,常私为之慨矣。乃孟武生长黄榜紫棕之家,早膺鹇章艾绶之秩顾返旆于蓬庐,设轫于别墅,筑醉墨之馆幽经秘录,往帖奇纪,罔不具列,盺夕披阅,酣畅其中,开芙蓉社延迎合志操觚擢藻,期以盛唐为门户,汉魏为堂皇,风雅为壶奥,务成鼓吹,毋堕镂冰,遂集篇什,取正大,方题曰鷇音,其高雅之怀,扐谦之志,诚可尚也。然鷇乃鸟子初生待哺者,气若音纤,美恶未分,何以入听,凡鸟则然,若夫频伽之鸟则向一出而和雅之音薄于高空,不待夷坚师旷而成,知其为仙禽矣,何者?其气殊,其音真也,此固孟武不言之意,而武公所以序之与。[16]这篇序言强调三点:第一,诗歌发自性情,事关圣人教化,其义甚大,而目前的诗歌创作几失其“真”,难当重任;第二,目前诗歌不振的原因在于“举业科设而时义显重,遂以诗为他歧途末务”;第三,于承祖结芙蓉社期以汉魏盛唐风雅之诗求诗歌之“真”。由此看来,芙蓉社所刻社稿《鷇音集》不仅宣扬诗歌以“汉魏盛唐”为“真”的理论主张,而且担当了振起一代诗歌的历史重任。
    这种提倡风雅、振起一代诗歌的社群传世文本对后世影响深刻。到清光绪年间,此类诗集社稿还在刊刻,但已不是在民间自发结社课文会诗,而是由政府组织生员结社课文之余兼课诗歌,提倡诗坛风雅,唤起科举文人诗歌创作热情。如清光绪戊戌年(1898),东川府新梓(本衙藏板)《翠屏诗社稿》,东川府事蜀西冯誉聪在“诗社牌示”中言:“诸生于八比虽深浅不一,于法尚不甚谬。至于韵语则合格者甚少,良由无人提倡风雅之故也。本府一行作吏,笔墨久荒,然日课一诗,虽不能至心窃向往之,兹拟于文课外创设翠屏诗社,以五月十五日为始,亦不点名给卷,每月十五会课一次。届时由本府拟诗题数道,粘帖署大堂,诸生自行抄回,宽以时日,脱稿送阅,同寅诸友及在籍绅士,有原作者均请入社,俟会萃成帙,择优付梓,俾广流传,本府亦按课拟作与诸生互相质证,有志风雅者,谅不以此为迂谈也。”[17]
    其次,社稿社刻一般都有旗帜鲜明的文学主张和比较成熟的社稿刊刻形式。明末文坛之争其实是社群之间的文学之争,社稿社集集中反映了社群组织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成就。笔者试以当时著名的几社社稿《几社壬申合稿》(四库禁毁书本)为例来进一步说明。(一)明确提出“文必秦汉、诗必开元”的创作主张,继承七子派的复古思想。陈子龙在《几社壬申合稿凡例》中说:“文当规摩两汉,诗必宗趣开元,吾辈所怀,以兹为正。至于齐梁之瞻篇,中晚之新构,偶有间出,无妨斐然。若晚宋之庸沓,近日之俚秽,大雅不道,吾知免夫。”[18]社稿中明确表明几社的文学主张,打出文坛论争的鲜明旗帜。(二)艺术风格的一致性:趋雅避俗,一归于雅正,提倡“怨而不怒”的文风。《几社壬申合稿凡例》说:“怨诽不怒,风谣所兴,感物悼时,岂能无概。若有无规,斯为近J2Y322.JPG,至于蝉侯乱相,鹘奏狐封,皆是外篇,木无隐语,贤于博弈,以当滑稽。若有诽谤之疑,恐非明所讳。”“托美人于君王,寄良媒于哲辅,淫思怨感,实始风骚。”[18]强调诗文创作有所讽怨寄托,但要温柔敦厚,中庸和美。(三)诗非小道,文关经济,社稿诗文兼收,在形式上多人围绕同一题材、同一体裁刊登同社诸子作品,表现出文学社群文学活动的组织性和群体性。其后,很多文学社群模仿几社编选社稿,如清顺治初年嘉善人陈增新与同里魏学渠等柳州八子结社唱和,其社稿《柳洲诗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诗体格相似,大抵五言多宗选体,七言悉学唐音,犹明季几社余派也”,在社稿编选体例上显然继承了几社社稿的样式。
    通过对几社社稿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稿刊刻到明末形成一种成熟的刊刻样式,社稿本身既体现了文学社群自身的活动状态,又成为文学社群在文坛树立的一面旗帜,对推动文学思想的传播,以及文学的繁荣发展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对形成明末轰轰烈烈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也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