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由守雅持正到雅俗相济——文徵明诗画融通过程中的文艺“俗”化路径(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河北学刊》2013年6期 程日同 参加讨论

    
    传统文艺中,雅与俗又有语言形式上的意义。吴中诗歌的“俗”化形式,主要包括来自民间文艺的俗词俚语和民歌、曲艺等达意方式。吴中绘画的“俗”化形式,主要指以画工为创作主体的浙派和院派等北宗画法。文徵明的诗画也有类似的表现。
    首先看文徵明诗歌的“俗”化形式。陈田说:“衡山诗弇州辈动以吴歈少之。”[4](P1298)文徵明的诗歌,被王世贞等人讥为“吴歈”。“吴歈”,又作“吴愉”,指昆曲或吴歌。昆曲原为流行吴地的曲调,后经魏良辅改造,成为明中叶之后传奇戏的主要曲调。孔尚任《桃花扇》里有“《燕子》吴歈早擅场”之句,王季思、苏寰中注说:“吴歈,指昆曲。”[9](P174)“歈”又指春秋时吴国的歌,后指吴地的歌。左思《吴都赋》有“吴愉越吟”之句,“吴愉”被注为:“亦作‘吴歈’,吴歌。”[10](P300)吴歌是地方性俗乐,唐代曾有“莫使吴歈入汉宫”(宋若华《嘲陆畅》)的说法。无论是昆曲还是吴歌,以之入诗,所带来的审美性质都是俗的,以之所称评的诗,自然也是俗的。文徵明的《采莲图》最具典型,其言:“横塘西头春水生,荷花落日照人明。花深叶暗不辨人,有时叶底闻歌声。歌声宛转谁家女,自把双桡击兰渚。不愁击渚溅红裳,水中惊起双鸳鸯。”题材、语言和格调都近于南朝乐府中的“吴歌”。总之,诗歌俗词俚语的运用和达意方式的民间文艺化,实质上是与自由精神相关联的“破律坏度”的体现,反映了艺术趣味的“俗”化。
    其次看文徵明绘画的“俗”化形式。文徵明等人在绘画形式上,宋元兼取,形成“利”、“行”共存格局,其绘画之“俗”就落实在“行”上。明代前中期的绘画,主要有浙派、院派和吴派。“嘉靖前后,则为浙院派与吴派交替时代,南北二宗,因有互相影响之趋势。”[11](P199)文徵明等人作为士人画家,吸纳和改造了浙派、院派的画法。无论浙派的“整饬健拔”,还是院派的“细巧浓丽”和“秀润”[11](P198),其缺陷是,或呆板少变,或躁动跋扈、软弱无力,或有烟火脂粉气,它们皆因静动失宜,阴阳不和或墨彩失调而背离了淡雅平正的士人趣味。
    文徵明画法的北宗性质是明显的。“衡山本利家,观其学赵集贤设色与李唐山水小幅,皆臻妙,盖利而未尝不行者也。”[12](P204)从李唐的山水小幅、赵孟頫的设色山水中,文徵明学到了属于北宗的“行家”画法。“行家”画法成为文徵明画法雅俗格局的重要因素,“粗文”和“细文”都纳有这种北宗之法。“粗文”除传统文人画法外,又“融入马夏粗劲刚健的用笔”[13](P80)。“细文”画中“行家”的特点更明显,尤其是青绿山水。
    文徵明的青绿山水,用笔“纤细奇绝”[14](P105),并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有时又见尖利之笔,董其昌《画旨》言:“本色画极类赵承旨,笔微尖利耳。”[12](P221)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此路细笔山水属于本色画,既有文士的抒情性、稚拙感,又具有画工画的装饰性、生硬感。如《东园图》、《青绿山水图》主要宗法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用笔工整细谨,明丽清雅。再如《真赏斋图》,山石笔墨中,有细皴密点,又有勾勒之法,设色时配有赭石、花青的青绿,工细而劲健,淡雅而鲜丽,“利”“行”兼具。
    总之,文徵明绘画北宗画法的引进,与其诗歌采用俚语俗式是契合的,他的诗画在形式的“俗”化上也因此取得了一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