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唐宋词统在清初的恢复和重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 陈水云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词学从明代“中衰”到清代“中兴”,明末清初特别是清初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它对明代词坛存在的多种流弊作了全面的清算,也对为明代词坛所遗弃的唐宋词统进行了恢复和重建。重点考察清初对唐宋词统的恢复重建之路,分析在音乐与文学关系的认识上,在词人穷达与创作关怀的理解上,在秾艳、俚俗、醇雅词风的取向上,表现出来的种种观念以及和社会变迁的联系,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深化对清初词学复兴的认识。
    【关 键 词】唐宋词统/清初词学/音乐与文学
    【作者简介】陈水云,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明代词学“中衰”,诚为不争之事实,这一点,连明人也毫不避讳地说:“我朝文人才士,鲜工南词!间有作者,病其赋情遣思,殊乏圆妙,甚则音律失谐,又甚则语句尘俗,求所谓清楚流丽,绮靡蕴藉,不多见也。”①所谓“清楚流丽,绮靡蕴藉”,当指唐宋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殊乏圆妙”、“音律失谐”、“语句尘俗”自然是明词弊端的种种表现,亦即明代词坛已经丢掉了唐宋时期所确立的文体规范。到清初,随着江南词坛复兴大势的到来,对于明词弊端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多,批评的语气也越来越严厉,有的人通过将北宋词与盛唐诗、明初词与晚唐诗相比,认为明初词“盖非不欲胜前人,而中实枵然,取给而已,于神味处全未梦见”②;有的人还认为明代只有刘基《写情集》、陈子龙《湘真阁稿》“得两宋轨则”,其余诸子唯以追琢字句点染为工,“求其风流蕴藉、句韵天然者,渺难观矣”!已经滑入到“叫噪怒骂”、“淫亵俚俗”的境地,“不知词之立体,何如一变至此?真词之厄也!”③他们一致认为明词弊端的关键所在,就是失去了唐宋词“神韵天然”、“风流蕴藉”的传统,因此,在清初要想重现两宋时期的繁盛景观当从恢复唐宋词统始。
    一、文体:音乐性与文学性并重
    词是在隋唐燕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文学,其初起之际主要以音乐的面貌出现,唐人谓之“曲子”或曰“曲子词”。当时从事填词者,多能妙解音律,如第一个专力为词的文人——温庭筠,“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④。到北宋,柳永更是尤精乐章,“变旧声作新声”⑤,并创制新的词调;周邦彦更是长于审音度曲,并因之被提举大晟府,与康与之、万俟雅言等讨论古音,审定古调,由是八十四调之声稍传,又复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官换羽,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为之,其曲遂繁”⑥。不过,自李煜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词的文学性亦逐渐显露出来,再到晏殊写富贵气象、柳永再现都市繁华、苏轼表达士夫豪气、周邦彦抒写羁旅情怀,表现内容越来越丰富,表现手法亦愈来愈趋于细密精巧,由平铺展衍到讲究曲折回旋、沉郁顿挫,词的文学性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在两宋时期,词的音乐性和文学性皆可谓发展到极致,“故论词于宋人,亦犹语书法、清言于魏晋,是后之无可加者也”⑦。然而,到了明代,随着燕乐的消亡和传奇的兴盛,词已失去其所依存的音乐环境,它的音乐性越来越趋向淡化,它的文学性越来越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它已成为一种徒具音乐性之文学体裁,《诗余图谱》、《啸余谱》、《词韵》等词书亦应合这一趋势而纷纷出笼。明人填词主要是把它当作一种押韵合辙的格律诗来看的,只注意“一语之艳”、“一字之工”,而不知孰为音孰为调,以致有人发出“词之亡已”⑧的感慨。在明末清初词学复兴之际,当时词坛依然是这样的情形,只求语言之工妙而忽略其声律上的要求。一是填词多据《诗余图谱》、《啸余谱》,然而,《图谱》“平仄差核”、“载调太略”,《啸余》更是舛误益甚,“或列数体,或逸本名”,“甚至错乱句读,增减字数,而强缀标目,妄分韵脚”⑨;二是好为自度之曲。“自姜白石辈间为自度曲,于是作者纷然,金元以后,遂不复能谱旧词矣。传至今日,放失益滋,染指愈多,则舛谬者愈甚”⑩。但是,词乐既亡,何从自度?“近人不解声律,动造新曲,曰自度曲。试问其所度者,曲隶何律?律隶何声?声隶何宫何调?”(11)无论是据谱填词,还是妄自度曲,都说明明人对词的音乐性认识不清,即如清初词人万树所说,“以古词之所以可歌者多不讲也”,“多假借声律以工妙其语言,而人尤尚之,转相仿效,初若蚁漏,终于溃隄,而词不可问矣”(12)!因此,恢复唐宋词统的第一步,当是重新认识它在文体上的音乐性,并提出填词当严格遵守唐宋词律的创作要求。
    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清初各词派是怎么看的呢?云间派对词的音乐性较少涉及,但他们在创作上却是“专意小令,冀复古音”,着意恢复唐宋词在初起之际的风貌,沈亿年云:“唐词多述本意,故有调无题。以题缀调,深乖古则。吾党每多寄托之篇,间有投赠之作,而义存复古,故不更录。”(13)他们恢复“古音”的思路是对的,但过于泥古,以致认为“五季犹有唐风,入宋便开元曲”,甚至连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宋调”都否定掉了。所以,王士祯从文学新变的角度指出,云间派“废宋调而宗唐音”之论,将使“古今文章,一画而足”(14),这样的做法只会使清词的发展走进死胡同。相对说来,西泠派和广陵派的看法则较为通达,他们注意到“诗以律贵,词以声和”的体制性差异,看到了“词则未有不歌者也”(15)、“要亦不可尽作文字观”(16)的音乐特性,并指出“工于律吕”对于填词者来说是比较高的要求:“宋初周待制领大晟乐府,比切声调十二律,柳屯田增至二百余阕,然亦有昧于音节,如苏长公犹不免铁绰板之讥。”(17)在宋代尚且如此,在清初则表现得更为突出:“今人不解音律,勿论不能创调,即按谱征词,亦格格有心手不相赴之病,欲与较工拙于毫厘,难矣!”(18)他们认为,尽管词乐已失传,但词的音乐性却不可忽视,填词必遵谱协律对于填词者来说应该是最起码的要求。至于阳羡派,对声律问题的重视,更是世所共知,在康熙初年,万树就与陈维崧讨论过词的声律问题,经过长达二十余年的准备和编纂,到康熙二十六年终于推出收有660调、1180余体、长达20卷的《词律》。万树编纂《词律》的动机,乃是有感于当时词坛,“撷芳则可佩,就轨则多歧,按律之学未精,自度之腔乃出”,在他看来,唐宋时期已经形成分调择腔、遵调填音的传统,“后人不思寻绎古词,止晓遵循时谱,既信分注为尽善,又乐从其改顺为易从,人或议其警耳,彼则援以借口。嗟呼!古音不作,大雅云亡,可胜悼哉!”(19)“古音”当指唐宋词调,“大雅”自然是唐宋时代自然蕴藉的传统,吴兴祚亦有言云:“阳羡万子忧之,谓古词本未,自今泯灭,乃究其弊所从始,缘诸家刊本不详专其真,而讹以承讹,或窜以己见,遂使流失莫底,非亟为救正不可。然欲救其弊,更无他求,惟有句栉字比于昔人原词,以为章程已耳。因辑成此集,考究精严,无微不著,名曰《词律》。”(20)以昔人原词作为“章程”,实乃为恢复唐宋词律的原始状貌。
    清初影响最大的词派——浙西派,在这一问题上更是持守音乐本位观,以为唐宋词最基本的体制特征就是它的音乐性。朱彝尊在多处表示过对明人填词不守声律的不满,认为杨慎、王世贞等填词是“强作解事,均与乐章未谐”(21)。在《水村琴趣序》中又进一步分析明词之弊说:“夫词自宋元以后,明三百年无擅场者。排之以硬语,每与调乖;窜之以新腔,难与谱合。”(22)他认为填词守律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也是词区别于诗的一个最基本的体制特征,《群雅集序》中亦云:“宋之初,太宗洞晓音律,制大小曲,及因旧曲造新声。……仁宗于禁中度曲,时则有若柳永。徽宗以大晟名乐,时则有若周邦彦、曹组、辛次膺、万俟雅言,皆明于官调,无相夺伦者也。洎乎南渡,家各有词,虽学如朱仲晦、真希元亦能倚声中律吕,而姜夔审音尤精。”(23)尽管在他生活的年代,词已无法改变其格律化的命运,但他却不放弃对词之音乐性恢复的努力,还特地提到柳永《乐章集》“有同一曲名字数长短不齐分入各调者”,姜夔《湘月》词序注云“此〈念奴娇〉之鬲指声也”,说明《湘月》与《念奴娇》“曲同字数同,而调实不同”,并以此证明四声二十八调“各有其伦”,不可混淆(24)。正因为这样,田同之在谈到浙西词派填词守律这一点时说:“浙西名家,务求考订精严,不敢出词律范围以外,诚以词律为确且以善耳。”(25)
    但是,在词乐失传的背景下,他们并没有把音乐性要求绝对化,反倒认为对音律不可过于拘泥,以致影响思想感情的表达:“陈大樽(子龙)诗首尾温丽,《湘真词》亦然。然不善学者,镂金雕琼,正如土木被文绣耳,又或者齗齗格律,不失尺寸,都无生趣。”(26)“镂金雕琼”是过于追求文字的雕琢,“齗齗格律”是过于讲求音律规范,在他们看来“生趣”才是填词者应该追求的目标,所谓“生趣”就是文学性的最高表现,是通过语言表达呈现出来的美感韵味,亦即毛奇龄所说的“别有气味在声色之外”的东西(27)。这一点也为其他清初词人所认可,如尤侗说:“律协而语不工,打油钉铰,俚俗满纸,此伶人之词,非文人之词也。”(28)“伶人之词”与“文人之词”的区别,就在前者只求“律协”,后者则要求“声色兼妙”,亦即既求“律协”,更求“语工”,万树也表示过对“为词者往往拘而不能骋”的不满,认为“专在可歌,声律谐矣,虽或言之俚,弗恤也”(29)的重“音”而轻“意”的创作倾向并不可取。浙西派对于词的文学性也非常重视,朱彝尊在《词综·发凡》中提到北宋词人张先、柳永、秦观等,“一篇之工,见之吟咏”,“一句之工,形诸口号”,“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30)。这里的“工”也就是汪森《词综序》中所说“句琢字练,归于醇雅”的意思,其所标榜的姜夔“句琢字练”是指其在填词上“审音尤精”,也是指其在文学性上有特别突出的表现,而且还说张辑、卢祖皋、史达祖、吴文英、蒋捷、王沂孙、张炎、周密、陈允平、张翥等“皆具夔之一体”(31),也应该是指其文学性而非音乐性。《词综》一书的现实意义,也主要是它的文学性,严绳孙在总结清初词学成就时说:“以文则竹垞之《词综》,以格则红友之《词律》。”(3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