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老舍家世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 傅光明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傅光明,男,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常务副主编。
    内容提要:老舍名舒庆春,关于其姓氏舒,有认为源自满族的舒穆禄部,也有认为来自舒舒觉罗氏或舒尔佳氏,却都没有确凿的族谱文献证据。本文以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于雍正九年编竣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为据,并结合其他一些资料,对老舍家世进行了考稽和梳理。
    关键词:老舍/家世/八旗满洲氏族


    据舒乙记述:“舒家曾经是个大家庭,在一次内讧之后,舒永寿这一支分出单过,而且亲戚之间不再来往。”“家谱不可考,只知道是满族舒穆禄部的后裔。”“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舒穆禄部里最有名的人物是杨古立,他是清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他的后代多分布在辽宁省辽阳地区和北京市等地,其中有姓杨、姓徐、姓宿、姓舒的(舒乙后来补充还有姓许的),这后三姓按东北的发音是一个音,只是译成汉文时写法不同。在能找到的流传下来的这四姓满人的残存家谱中,最后一代几乎都是‘庆’字辈。”[1]
    关于满汉两族的姓氏关系,老舍研究专家、满族学者关纪新做过清晰的描述。他认为,老舍家族先前的满族旧姓氏尚待考证。满族先民的姓氏。大约有六百余个。正像张、王、李、刘、陈是汉族中的大姓一样,满族也有几个传统姓氏,即所谓“满族八大姓”。具体哪八姓似无定论,其中一种说法,是指瓜尔佳氏、纽祜禄氏、舒穆禄氏、董鄂氏、马佳氏、纳喇氏、索绰罗氏和伊尔根觉罗氏。到了晚清,原来用汉字记录满语多音节译音的满人姓氏,多简化为用一个汉字来替代,比如这“八大姓”便大致改用了汉字的关、郎、舒、董、马、那、索、赵。——也许正因为排在第三位的舒姓,恰好就是老舍一家这时业已冠用的汉字姓氏,故而产生了舒穆禄氏原为老舍家满族旧姓的猜测。事实上,这种猜测难以确证。满族姓氏的演化规律,既有原来冠用同一满姓的人们改用几个汉字姓的情形(例如各地各家族的舒穆禄氏,后来分别改用了汉字舒、徐、米、宿、孙、郑、萧、万等姓),还存在后来虽改用一汉字姓的满人,却来自不同姓氏的情形;在有一种情形中,也包括了这个后来改为单个汉字的“舒”姓:不仅从前“八大姓”中的舒穆禄氏的一部分改姓了舒,另有舒舒觉罗氏和舒佳氏,也改姓了舒。可见,老舍一家的旧时满姓尚有舒穆禄氏、舒舒觉罗氏、舒佳氏等不少于三种的可能性。因为舒穆禄氏以前是个大姓氏,所以他家出自其中的可能性也许要更大一些。[2]P10
    然而,启功却十分肯定地认为老舍家族原来的满族姓氏是舒舒觉罗。他说:
    我既然叫启功,当然就是姓启名功。有的人说:您不是姓爱新觉罗名启功吗?很多人给我写信都这样写我的名和姓,有的还用新式标点,在爱新觉罗和启功中间加一点。还有人叫我“金启功”。对此,我要正名一下。“爱新”是女真语,作为姓,自金朝就有了,按意译就是“金”,但那时没有“觉罗”这两个字。“觉罗”是根据满语gioro的音译。它原来有独自的意思。按清制:称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为大宗,他的直系子孙为“宗室”,束金黄带,俗称“黄带子”,塔克世的父亲觉昌安兄弟共六人,俗称“六祖”,对这些非塔克世——努尔哈赤“大宗”的伯、叔、兄、弟的后裔称“觉罗”,束“红带子”,族籍也由宗人府掌管,政治经济上也享有特权,直到清亡后才废除。清朝时,把这个“觉罗”当作语尾,加到某一姓上,如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来姓“舒舒”氏,后来加上“觉罗”,就叫“舒舒觉罗”,而老舍又从“舒舒”中取第一个“舒”字作自己的姓,又把第二个舒字拆成“舍”字和“予”字,作自己的名字,就叫舒舍予。同样,也把“觉罗”这个语尾,加到“爱新”后面,变成了“爱新觉罗”,作为这一氏族的姓。也就是说,本没有这个姓,它是后人加改而成的。再说,觉罗带有宗室的意思,只不过是“大宗”之外的宗室而已,在清朝灭亡之后,再强调这个觉罗,就更没有意义了。这是从姓氏本身的产生与演变上看,我不愿意以爱新觉罗为姓的原因。[3]
    遗憾的是,这里存在着两个大的不知是否因记忆而出现的疏漏,一是启功并未能说明他何以认定“舒舒觉罗”一定就是老舍家族原来的满族姓氏。仅凭记忆而独自口述,并无文献佐证,属证据不足。或许启功以为老舍的家族姓氏只能来自“舒舒觉罗”一脉,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无须考证。但第二个疏漏又否定了这个可能性,因为启功说是老舍自己把“舒舒”中的第一个“舒”字取作姓,而把第二个舒字拆为“舍”跟“予”,于是就叫舒舍予了。照此可推出一荒谬的姓氏逻辑关系,即老舍家的舒姓是从他而非他父亲那里开始的,仿佛老舍一降生连“舒”带“舍予”就天赐齐全了。
    就以启功口述提到的满洲八旗中的爱新觉罗氏为例,从清高宗所著《盛京赋》即知:爱新是“徽称”,觉罗才是姓。另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载:“爱新,金也。觉罗,姓也。”因此,爱新觉罗氏冠汉姓“金”。“只有极少数人,保持满族原有的习惯,没冠姓。如:溥杰、溥仪、毓保、启功。”[4]P114显然,此说比启功说更为准确。
    在现藏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里,也明白清楚地写明,觉罗氏“为满洲著姓,内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阿颜觉罗、呼伦觉罗、阿哈觉罗、察喇觉罗等氏。其氏族繁衍,各散于穆溪、叶赫、嘉木湖、兴堪、萨尔虎、呼纳赫、雅尔湖、乌喇、瓦尔喀、松花江、阿库里、佛阿喇、哈达、汪秦各地方。”这些地方的觉罗氏遍布于八旗。仅叶赫地方的伊尔根觉罗氏,在八旗中都能找到。乌喇地方的伊尔根觉罗氏,分布于正白旗、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镶蓝旗,共五个旗中。瓦尔咯地方伊尔根觉罗氏,分布于镶黄旗、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四个旗中。像其他的满族大姓、著姓如富察氏、纽钴禄氏,另如赫舍里氏、纳喇氏、佟佳氏、舒穆禄氏、马佳氏,等等,无不遍布于八旗满洲之中。[5]P148
    初编于雍正元年并经详细查明历时九年编竣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是汇集前代档册及家族资料,共录八旗满洲旗分内姓氏1114个,记载的各姓人物超过二万人,囊括了八旗满洲所有姓氏。其对所有姓氏来源、地域分布、代表人物及人旗缘由与年代、所隶旗分,都详细列出。[5]P199
    此处需稍梳理一下满清八旗制度的建立,它是以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853年起兵作为起点,当时他只有“遗甲十三副”,数十人而已。久之亦不过“兵不满百,甲仅三十副”。但努尔哈赤在“子孙对神立誓,亦欲杀太祖”的险恶境地,首先征服建州女真和长白山女真各部,而后又相继灭掉扈伦四部的哈达部、辉发部、乌拉部和叶赫部,并征服了部分东海女真,在连续征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八旗的建制。[5]P141615年“太祖削平各处,于是每三百人立一牛录额真,五牛录立一扎拦额真,五扎拦立一固山额真。固山额真左右,立美凌额真。原旗有黄白蓝红四色,将此四色镶之为八色,成八固山”。[5]P46固山即“旗”之意,固山额真即为每旗的最高长官,后来改称为“都统”。
    再以上刚提及被努尔哈赤相继灭掉的扈伦四部——哈达、辉发、乌拉、叶赫——被编牛录情况为例简单说明满族的姓氏散布:“查《八旗通志》名臣传、勋臣传、忠烈传等,可以得知八旗满洲中,除在镶黄、镶白、镶蓝三旗中编立五个佐领外,其余五旗皆有哈达部人。……其余人等均被分散编入各旗、各牛录(佐领)之下。”“辉发部人除在镶黄、镶红、镶蓝三旗满洲中设立佐领外,在其他旗中也有分布。”“乌拉部人不仅散编于其他佐领中,也散编于其他旗中。”而至于叶赫部,“八旗满洲中均有叶赫人编立的佐领。”[5]P139-144
    因此,不难看出,这里出现的舒穆禄和舒舒觉罗,以及关纪新提到的舒佳氏,都有可能是老舍家舒姓的源头,不能想当然地随意抽取样本,未经科学化验便以此为证。但按照金启孮的“推演”,原满姓“舒舒觉罗”的,后来的汉姓一般为“赵”。而汉姓“舒”的,原始的满姓应是“舒穆禄”或“舒莫里”,而“舒莫里”可能是“舒穆禄”的歧译。另,“舒穆禄”的后人也有汉姓“萧”的。[4]P118,120,126在其书中的“京旗hala冠姓一览表”里,没有出现舒佳氏。
    不过,作为个人,我自然心仪并十分愿意相信金启孮的“推演”,即老舍家由姓氏追溯的远祖似乎只能是舒穆禄氏,因为它毕竟曾经如此的显赫辉煌,尤其是出了一位大清的“开国元勋”——杨古利。
    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六(以下简称《通谱》)记载:“舒穆禄,为满洲一姓,其氏族散处于库尔喀,浑春,朱舍里,及各地方。”散处于库尔喀地方的舒穆禄氏,“为满洲著姓,而居库尔喀者尤著,自部长郎柱,翊戴,太祖高皇帝,时通往来。太祖厚遇之。命其子杨古利入侍,以公主降焉,其族最盛。”这对于舒穆禄氏乃是莫大的荣宠,按清代制度,皇后所生封固伦公主,其夫婿称固伦额驸,品阶相当于固山贝子,也就是前代所称的驸马。用现在话说,《通谱》中详细记录了被清太祖努尔哈赤招为上门女婿的杨古利戎马倥偬血染疆场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以下是杨古利的人事档案:
    杨古利额驸
    正黄旗人,库尔喀部长郎柱之子也。郎柱为所部害,围其家,杨古利额驸之母,系幼子纳木泰于背,属犍佩刀,射众突出。偕其族众来归。库尔喀部人,寻亦内附。杨古利额驸闻而逆之,手刃杀父者,割耳鼻啖之,以复父仇。时年甫十四。太祖深异之。日见信任,始令守汛江上。警备严密,无敢犯者。征辉发,取讷殷,及朱舍里,安褚拉库,赫席黑穆伦诸路。皆著伟绩。随太祖往汀哈达孟格布鲁贝勒,杨古利额驸,奋战先登,生擒孟格布鲁贝勒。击明兵于界凡,与阿巴泰贝勒等,争先抵敌,破其军。是夕,进击商颜崖之兵,令被伤者勿往。杨古利额驸不肯留,裹创击腕,率十佐领兵,击败明大营兵,取铁岭、沈阳、辽阳等处,俱有功。
    太祖嘉其劳绩,命位次贝勒八人下。统左翼兵,授一等子。后屯戍耀州,蹑踪至雅尔湖路,杀毛文龙采参者九十余人,擒三千总以归。
    太宗统帅征明,杨古利额驸,败总兵满桂兵于明都城之北。大军还略通州,取蓟州,张家湾,复与明兵战于锦州。杨古利额驸,皆率侍卫护军,直前败之。
    太宗嘉焉,授三等公,寻晋超品公。与多罗英、郡王阿济格等征明,克昌平等十二城,败敌者五十八次,生擒总兵巢丕昌等,俘获十八万人。从太宗征朝鲜,同和硕豫亲王多铎,击败其援兵方收兵登山,贼败兵窜伏崖侧,窃发火铳。杨古利中伤卒。杨古利额驸,历事两朝,自始至终,未尝获谴。
    太宗宠遇之礼殊绝,命本佐领护军,为之守门。赐豹尾枪二,令亲军佩之。甲卒二十人为之卫。赏赉户口,及牲畜金币无数。其卒于军也。
    足见,杨古利生前死后,蒙几代清帝皇恩。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深得信任,忠勇异常,南征北战,屡立功勋,位尊仅在八大贝勒之下。清太宗皇太极时,两次征明,攻城拔寨,勇冠三军,战功显赫。随太宗征朝鲜时,遭败兵偷袭,相当于在一场战役行将结束的时候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受伤不治而亡。“太宗解御衣衣之,抚尸恸哭。亲视含殓毕,始旋师。比榇至盛京,太宗郊迎之,命诸王百官往祭。葬之日,太宗复观亲临奠。命本佐领八户守其冢,追封武勋王,建碑墓道。”这也是享受到莫大的死后哀荣,丧葬待遇级别甚高。
    朝至顺治,顺治皇帝仍“追念旧勋,命配享太庙。”甚至到了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还“恭谒陵寝。至盛京,亲奠墓次。三十九年,复御制碑文,勒石纪焉。”雍正九年,雍正帝尚“追考懋绩殊勋,特旨加其世爵封号为英诚公。其次子塔瞻袭超品公。后缘事,削超品公为一等公,历任领侍卫内大臣。卒,其子艾星阿袭职,任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太子少师。顺治十五年,为定西将军,率兵征云南,追伪桂王至阿洼城,获之。以一等公无增秩,给诏命以显其绩。卒,赐祭葬如典礼,谥敬康。其子富善承袭一等公,加太子太保,太子少师,议政大臣,历任领侍卫内大臣。卒,于雍正十年,奉旨崇祀贤良祠。其子海金承袭一等公,历任令侍卫内大臣。卒,其子丰盛额承袭一等公,任都统。卒,其子丰安,承袭一等公。现任散秩大臣。”
    杨古利不失为大清的开国元帅之一,征朝殉清后,他的后代子嗣仍泽被着浩荡皇恩。除此嫡亲,《通谱》中还记载了杨古利四个弟弟和两位族侄的信息:
    楞格里,正黄旗人,杨古利额驸之次弟也。
    纳木泰,正黄旗人,杨古利额驸之第三弟也。太祖高皇帝时,赐姓觉罗。
    谭泰,正黄旗人,杨古利额驸之弟也。
    谭布,正黄旗人,杨古利额驸之弟也。
    伊尔德,正黄旗人,杨古利额驸之族侄也。
    喀尔济赫,正黄旗人,杨古利额驸之族侄也。“攻蓟州,殁于阵。”
    从《通谱》获知,世居库尔喀地方,有事迹记录在册的舒穆禄氏同族人,除岱都咯是镶黄旗包衣人,“来归年份无考”,富达礼、朱策、吴勒、尼雅宁阿布库、倭赫,不仅都是正黄旗人,且均为“国初来归”,都属资深人士。其中倭赫之子在随军征云南时,“击贼阵亡”。“无事迹可立传者”,属“国初来归”的同族,还有正黄旗阿锡坦郎柱、镶红旗阿库禅和正蓝旗宁古泰。正黄旗郎善为“天聪时来归”,正黄旗莽伊达、正白旗包衣阿星阿,来归年份无考。
    再来看散居各地的舒穆禄氏,世居浑春地方族人中的“应立传之人”,包括镶蓝旗人嘉素兰,正黄旗人阿尔魁,镶黄旗人那尔浑,及正红旗包衣人贝衮。
    世居朱舍里地方的舒穆禄氏,有正白旗人胡勒额驸叶臣(“太祖高皇帝,以妹妻之,称为额驸。”),叶臣同族、镶蓝旗人耀蓝,正黄旗包衣人喇瑚达,正白旗人冯安。
    其他舒穆禄氏的“应立传之人”,有世居沈阳地方正蓝旗人布噶,哈尔敏地方镶黄旗人扎齐巴,沾河地方正白旗人额古德,雅尔湖地方镶白旗人阿哈那、达括、顺尔禄,叶赫地方镶白旗人图巴海,浑春杜麻湖村地方正白旗人穆翰、席尔泰,爱新和罗地方镶红旗人布瞻,沾河地方镶蓝旗人卓满,吉阳麻路河地方镶红旗人哈明阿,吉阳地方正蓝旗人赖碧汉,虎尔哈地方正蓝旗人岱音布禄。
    《通谱》中还录入一些“无事迹可立传”而系“国初来归”之人,属镶黄旗的有:哈尔敏地方人章固理、西特库,乌喇地方人雅珠,伊兰费尔塔哈地方人咯泰;属正黄旗的有:石壩尔台人善图,瑚普察地方人吴尔古泰,绥分地方人瓦里云;属正白旗的有:呼兰地方人瑚敏,辉发地方人西拉纳;属镶白旗的有:哲林地方人鄂罗洋,雅尔湖地方人郎珠瑚,黑龙江地方人和托,乌喇地方人咯齐启,吉林乌喇地方人尼桑阿、穆哈连;属镶红旗的有:山岔地方人艾扎希达,英额地方人靠谦,辉发地方人王伊纳;属正蓝旗的有:黑龙江地方人阿克善、珠赫讷,吉阳地方人阿巴、尔岱、常堪,虎尔哈地方人苏拜、屯布鲁、图墨图,佛拉阿地方人塔晋,山秦地方人伊哈齐,讷殷江地方人星泰、西理尼,浑春杜麻湖村地方人包衣和罗奇都朱琥,哈达地方人包衣爱汉;属镶蓝旗的有:榆树沟地方人鄂恩,讷络地方人讷泰,松花江地方人萨朗阿,长白山地方人东阿、当达理、安布库,乌喇地方人吴勒尔素、富拉禅;属正红旗的有:叶赫地方人卦尔察,讷殷江地方人岱音达理,呼兰地方人张图,精琦里地方人胡什泰。
    “天聪时来归之人”,属正黄旗的有:松花江地方人党其那,叶赫地方人包衣瑚伦、赛碧汉、三达理;属镶白旗的有:浑秦布喇地方人锡墨讷;属镶红旗的有:虎尔哈地方人松爱;属正蓝旗的有:松阿里海兰地方人魁凯,虎尔哈地方人鹤善。
    另外,还有“来归年份无考之人”,属正白旗的有:拉门穆湖地方人萨旒,绥分地方人包衣哈坦,长白山地方人包衣绰布海;属镶白旗包衣人有:长白山地方人昂楚兰、昂囊阿;属镶红旗的有:舒穆地方人和托,沈阳地方人索楚、颜布禄;属正蓝旗的有:讷殷江地方人拉古、库尔图讷、汤善,黑龙江地方人恩格勒,沾河地方人昂霭;属镶蓝旗的有:长白山地方人方吉,虎尔哈地方人绰克塔。
    “康熙时自科尔沁撤回之人”,属正红旗的有两位:殷达浑地方人诺穆齐,松花江地方人葛琳泰。属镶红旗的也有两位:吉林乌喇地方人岳托、僧格;属镶蓝旗的还是两位:吉林乌喇地方人哈尔吉,萨尔碧图地方人三达里。
    统计一下,《通谱》在册属正红旗的一共有六位,“国初来归”者四位,即叶赫地方人卦尔察,讷殷江地方人岱音达理,呼兰地方人张图,精琦里地方人胡什泰;上述两位,即殷达浑地方人诺穆齐,松花江地方人葛琳泰。另还有一位浑春地方的正红旗包衣人贝衮。从身份看,除了贝衮,几乎都属“护军”序列:
    卦尔察,叶赫地方人,其曾孙雅尔布,原任步军校,元孙讷尔图,原任护军校,四世孙谭图,原任步军校。
    岱音达理,讷殷江地方人,其子怀纳,原任防御。金保住,原任步军校。孙福三泰,原任步军校。卓尔班,原任护军校,曾孙金长贵,现任骁骑校。
    张图,呼兰地方人,原任骁骑校,其子伊礼哈,原任笔帖式。孙达萨哈,原任步军校。阿那库,原任笔帖式。又张图之侄常绶,原任护军校。
    胡什泰,精琦里地方人,原任六品官,其孙武通保,现任博士。
    诺穆齐的孙子福克萨库,“原任二等护卫”。
    既是满人,最初当然是用满语命名。从清中期起,越来越受汉文化熏染的满人在逐渐说汉语的同时,也开始尝试用汉文给自己起名字。到清朝末年,满人起汉名已颇为普遍,他们甚至学会了用汉字来标识辈分。不过,满汉之间在起名上还是有明显的差别。满人虽都知道自己的族姓,但没有把姓氏挂在名字前一起称呼的习惯,满人是“称名不举姓”,这个习俗不单在满洲旗人中保持着,也渐次传给了“满化”的汉军旗人和蒙古旗人。所以,就目前发掘到的有限的几宗清末有关公文里,凡记录着老舍父亲名字的地方,都只有“永寿”二字,而并非是“舒永寿”。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写过旗人“称名不举姓”的习俗:“满、蒙两族的姓氏,不著于世,辄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为姓。流俗不察,遂以为其祖、父、子、孙不同姓矣。汉军本为汉人,有汉姓,其欲依附丰沛,以旗籍自炫者,亦效满、蒙。”[2]P11
    老舍的父亲名永寿,是正红旗满洲属下的一名“巴亚喇”,汉语意是“护军”。清代的护军,是“拱卫京师”诸兵种中的一支,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保卫首都的卫戍部队,其任务是负责皇城、王府及整个京师的日常安全。如果皇上外出巡查,随驾护卫也从中抽调。保卫皇上,也即警卫紫禁城的部队由镶黄、正黄、正白这“上三旗”的护军组成,而由被称作“下五旗”的镶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所组成的护军,则分别负责全城的安全。永寿就是隶属正红旗的一名护军甲兵(简称“护军”),他的岗位职责便是常常在各个城门巡查。
    假定杨古利是老舍的远祖,这位远祖在大清正式立国前征朝阵亡,壮怀激烈;而老舍的父亲永寿是在1900年的晚清,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因浴血守卫皇城殉国,年仅38岁也堪称壮烈。这一年,老舍一岁。
    据《正红旗满洲阵亡之兵丁等花名册》记载:“常升佐领下:闲散庆瑞呈称,窃身之父护军枪兵永寿,年三十八岁,于上年七月二十一日在天安门与洋兵对敌,当时阵亡。”
    又据《正红旗护军营》记载:“熙璋佐领下:护军永寿,系正红旗护军营满洲固山人。……以上官弁兵丁十四名,均于去岁七月二十一日,在天安门打仗阵亡。……光绪二十七年六月。”
    《清史稿·卷495》:“时阵亡者,……天安门有……护军永寿、文瑞、瑞升、承通、林安、玉庆、春喜、祥林、松桂、文禄、常升、常海、松惠、海全、桂升、双寿。”
    另据《庚子京师褒恤录》中载:“护军瑞升、承通、林安、玉庆、春喜、祥林、松桂、永寿、文禄、常升、常海、松惠、海全、桂升、双寿,均于上年七月在天安门等门驻扎,二十一日对敌阵亡。”“护军顺喜、瑞升、承通、林安、玉庆、春喜、祥林、松桂、永寿、文禄、常升、常海、松惠、海全、桂升、双寿,均着照护军校阵亡例,从优赐恤。”
    老舍在《宝地》一文里,这样写父亲:
    那时候,我的父亲,带着生了锈的腰刀,去保卫紫禁城。太后和皇上偷偷地溜出宫门,落荒而逃。全城人民的命运就这么交给了炮火与洋兵。我的父亲没有再回来,没人知道他的尸骨何在。后来,他的棺材里只有一张纸,上面写着他的姓名![6]
    在《神拳》后记里,老舍对父亲有一段更为详细的描写:
    我不记得父亲的音容,他是在那一年与联军巷战时阵亡的。他是每月三两饷银的护军,任务是保卫皇城。联军攻入了地安门,父亲死在北长街的一家粮店里。那时候,母亲与姐姐们不敢出门,哥哥刚九岁,我又大部分时间睡在炕上,我们实在无从得到父亲的消息——多少团民、士兵,与无辜的人民就那么失了踪!多亏舅父家的二哥前来报信。二哥也是旗兵,在皇城内当差。败下阵来,他路过那家粮店。进去找点水喝。那正是热天。店中职工都早已逃走,只有我的父亲躺在那里,全身烧肿,已不能说话。他把一双因脚肿而脱下来的布袜子交给了二哥,一语未发。父亲到什么时候才受尽苦痛而身亡,没人晓得。[7]
    恩格斯还曾对八旗官兵抵抗外辱的英勇表现给予高度评价,说他们“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8]
    事实上,无论从老舍父亲的御辱殉国,还是老舍在八年抗战中所表现出的“国家至上”的风骨,以及他最后以投太平湖舍身全节,都能见出那种满族人与生俱来的“勇武精神”,这在血缘上是相通的。“倔强的性格、纯朴的风俗和勇武的精神三者结合而成他们的崇高理想,那就是为国家战死而荣,临阵退缩为耻”。[4]P114


    参考文献:
    
[1]张桂兴.老舍年谱(修订本·上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1-2.
    [2]关纪新.老舍与满族文化[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10.
    [3]启功.启功口述历史(赵仁圭、章景怀整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
    [4]金启孮.金启孮谈北京的满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张佳生.八旗十论[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6]老舍.宝地[A].老舍全集(第15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57.
    [7]老舍.神拳后记[A].老舍全集(第11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643.
    [8]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A].转引自金启孮.金启孮谈北京的满族[M].北京.中华书局.2009.46.

 

责任编辑:张雨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