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关于孟称舜杂剧相关问题新解(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评论》2013年4期 姜丽华 参加讨论

    二、《桃花人面》与《桃源三访》更像是两个剧本
    孟称舜把有关崔护故事的杂剧,命名为《桃花人面》和《桃源三访》。对于孟称舜的这一题材杂剧,研究者更多观照的是《桃花人面》,普遍观点认为《桃花人面》即《桃源三访》,将《桃花人面》与《桃源三访》等同起来,这种立论未免有疏于考辨、随意轻率之嫌。近年来,有个别学者注意到了两剧的差异,如周永忠《〈桃花人面〉版本比较》对两剧体制、情节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结论。本文更为具体深入详细地比勘分析了这两个版本,尤其在牌调方面有所突破,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桃源三访》相对于《桃花人面》改变很多,差异很大。
    《桃花人面》是孟称舜最初创制时的命名,收录于《盛明杂剧》。当孟称舜准备将剧作隶于《古今名剧合选》中时,不仅将剧作名字改为《桃源三访》,而且重写了剧本的部分内容。比勘《桃花人面》与《桃源三访》,我们发现《桃源三访》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剧本开头,删掉副末开场,添加题目正名;第二,主要人物强调角色名,在角色第一次出场时注明所扮演的人物,标作“某扮某某”;第三,科范提示统一标作“科”;第四,将“出”改为“折”;第五,明确标出每一折所属宫调。
    尤其,在曲牌上,新旧二剧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从曲牌数量表面来看,二剧差异较小:《桃花人面》一本五出用了73支曲子:第一出15支、第二出17支、第三出13支、第四出11支、第五出17支。《桃源三访》一本五折一楔子用了79支曲子:楔子2支、第一折17支、第二折16支、第三折13支、第四折14支、第五折17支。从曲牌名称和曲牌文字考量,二剧有明显差异。《桃源三访》79支曲子中,照录《桃花人面》只有1支,第一折[点绛唇],占总曲牌的1.27%。曲牌名称相同,曲牌文字有所差异的有:
    第一折[混江龙][哪吒令][鹊踏枝][寄生草][幺](按:[寄生草]第二支)[上马娇][元和令][幺](按:[胜葫芦]第二支)[后庭花][赚尾]。
    第二折[滚绣球][普天乐][朝天子][耍孩儿][三煞][二煞][一煞][尾声]
    第三折[新水令][驻马听][落梅风][甜水令][得胜令][折桂令][七弟兄][梅花酒][收江南]
    第四折[集贤宾][逍遥乐][金菊香][醋葫芦][后庭花][青歌儿][醋葫芦]
    第五折[粉蝶儿][醉春风][红绣鞋][普天乐][上小楼][幺](按[上小楼]第二支)[十二月][尧民歌][耍孩儿][三煞][二煞][一煞][尾声]
    计有47支,占总曲牌的59.49%;与《桃花人面》所用曲牌名字相同、曲文完全不同的是:
    第一折[油葫芦][天下乐][胜葫芦]
    第二折[端正好][倘秀才][小梁州][幺](按:[小梁州]第二支)
    第三折[乔牌儿]
    第五折[迎仙客][朝天子]
    计10支,占总曲牌的12.66%。《桃源三访》新加曲牌有:
    楔子[赏花时][幺]
    第一折[六么令][醉扶归][翠裙腰]
    第二折[塞鸿秋][叨叨令][倘秀才](按:[倘秀才]第二支)[双鸳鸯]
    第三折[挂玉钩][对玉环][鸳鸯煞]
    第四折[梧叶儿][金菊香][望远行][浪里来][幺](按:[浪里来]第二支)[高平煞][浪里来煞]
    第五折[满庭芳][石榴花]
    计21支,占总曲牌的26.58%。所以从差异性上来看,《桃源三访》有31支曲牌是与《桃花人面》迥异的,占曲牌总数的39.24%;从重新创作的角度说,《桃源三访》有78支曲牌是重写的,只是有些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写,有些是另起炉灶,有程度轻重之别,重写率是98.73%。因而,从曲牌的角度考量,《桃源三访》完全不同于《桃花人面》,它不是微调,是大动作,堪称孟称舜时隔四年的再创作。一个故事,两个剧本,一个曲牌,两套曲词,表面看起来确实有逞才争胜之意,实际体现的是戏曲观念的变化,是向名剧靠拢的宗元心态。
    当然,在故事框架、人物塑造、主旨基调的设置上,《桃花人面》与《桃源三访》相比并没有质的差异,在宾白的使用上,二剧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可以说《桃花人面》是《桃源三访》的前提与基础,《桃源三访》是对《桃花人面》的规范和跨越。不过,无论怎样,《桃花人面》与《桃源三访》都不是“又一本”的关系,《桃源三访》更像是以《桃花人面》为蓝本创作的另一个本子。
    《桃花人面》与《桃源三访》创作于不同时期,对于《桃源三访》的改变,孟称舜友人、《古今名剧合选》的评点者陈洪绶说:“《桃源》诸剧旧有刻本盛传于世,评者皆谓当与实甫、汉卿并驾。此本出子塞手自改,较视前本更为精当。与强改王维旧画图者自不同也。传情写照,句抉空濛,语含香润,能令旧日诸人嘘之欲生,后来读者对之愁死,可为王郑之极笔矣。”(15)陈洪绶以元曲四家相比并,这种以经典元剧为评价标准的表象背后,体现的正是当时曲界以元剧为宗尚以元剧相号召的倾向。相对于《桃花人面》的宗元,《桃源三访》的改动背后,体现了作者杂剧观念中宗元的自觉性。正因为自觉,孟称舜才会不遗余力地斧凿于旧作,不惮劬劳地操刀于新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