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庄子·至乐》所见佛教文化因子——兼谈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学术交流》2013年8期 李其霞 参加讨论

    四、余论
    从上可见,《庄子·至乐》篇受佛教文化之影响当无疑义,而道家在肇始之初即已吸收了佛教之精义而有所拓展。这正是闻一多所称道的“哲学的起点便是文学的核心”[14]251,但或有以笔者求新求奇不顾固有之观念者而难者:尔所徵引之佛经文献多出庄子后,岂可为据?余曰:虽然上引诸经或译出时间或其著述多在庄子后,但其思想系统之成熟当本源于印度之固有佛教文化,而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早于庄子两百多年,其传于南楚影响于庄子并非书籍为唯一之载体,且多数情况下,一种文化之传播与影响常常产生于既有书籍诞生之前,此正如任乃强先生所谓“政治军事之推进,落后于商路开通数千年后者多有之。例如‘丝绸之路’虽在唐代乃盛传于时,实则远自殷周已成大道,即周穆王西访之路也。其商贾间通时间,又当在周穆王前数千年”[10]324。此正与张正明先生指出的“学者多认为,佛像的流行始于公元1世纪,或稍早或稍晚。从已知的遗物来看,确实如此。然而,此前未流行不等于不存在,稀少不等于没有”情况完全一致。[8]202
    且余再以《庄子·至乐》之“出于机,入于机”与《逍遥游》之“野马”义以明庄子受佛教文化影响之夥者。
    1.《至乐》:“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成玄英疏:“有识变为无识,或无识变为无识,或有识变为有识,千万变化,未始有极也。而出入机变,谓之死生。既知变化无穷,宁复欣生恶死!体斯趣旨,谓之至乐也。”[12]340
    按:出于机、入于机之说也即佛教化生轮回之说,如《佛说长阿含经》卷二十二:“众生多有生光音天者,自然化生。”《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二:“都为八方上下众物,自然共合会化生耳,意欲得者,则自然化生在前,意不用者,便则自化去。”《说无垢称经疏》卷二:“任物化生。即便现故。”皆为此类。因此《释氏稽古略》卷三谓:“庄子曰‘万物出于机入于机’,贾谊曰‘化为异类兮又何足患’,此皆轮回之说。”
    2.《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郭象注:“此皆鹏之所凭以飞者耳。野马者,游气也。”成玄英疏:“此言青春之时,阳气发动,遥望薮泽之中,犹如奔马,故谓之野马也。”[12]4
    按:野马一词于先秦经籍中《庄子·逍遥游》外惟《尔雅·释畜》及《穆天子传》所称引,然《尔雅》、《穆天子传》之“野马”皆为指实之词。而以“野马”喻游气则《庄子·逍遥游》外别无他家,而庄子以野马喻游气之说当也是受佛教之影响,类此之释屡见于佛经载籍。如《杂阿含经》卷十:“譬如春末夏初,无云,无雨,日盛中时,野马流动。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马无坚实故。”《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若复极盛热时,野马纵横,露其形体而坐,夜便入深林中。”此野马皆游气也。是《住大乘入楞伽经》卷七即谓:“野马即阳焰游气。”《首楞严义疏注经》卷十一也谓:“犹如野马者。尘合阳气鼓而为之。”《宗镜录》卷六十九也谓:“饥渴闷极。见热气如野马。”此外,龙树《大智度论》卷六谓:“如炎者。炎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见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之为水。”印顺法师即谓:“野马,是迅速流动的气。这一譬喻的实际,是春天暖了,日光风动下的水汽上升,远远的望去,只见波浪折腾。”[15]75从上可见,《逍遥游》野马游气之说当也是庄子受佛教文化影响所致。
    综上所述,庄子受佛教文化之影响明矣,而《至乐》篇之髑髅现象即为其例。
    【参考文献】
    [1]李学勤.商代通向东南亚的道路[G].比较考古学随笔.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张启成.美洲古文明与中华古文明之关系[G].中外神话与文明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3]伏俊琏.略论先秦时期对外文化交流史的重建[G].先秦文献与文学考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饶宗颐.由出土银器论中国与波斯、大秦早期之交通[M].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七).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5]饶宗颐.三首神考[M].西南文化创世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张正明,院文清.战国中期曾有佛教造像传入南楚[J].江汉论坛,2001,(8).
    [7]袁珂.山海经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6.
    [8]张正明.秦与楚[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赵逵夫.刑天神话源于仇池山考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4).
    [10]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窦修林.早期佛教造像的南式风尚[J].东南文化,1998,(1).
    [12]成玄英.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3]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4]闻一多.古典新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5]印顺.空之探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