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庄子·至乐》所见佛教文化因子——兼谈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学术交流》2013年8期 李其霞 参加讨论

    三、论《至乐》篇所见髑髅之文化意义吻合于相关佛经载籍且皆为其重要载体
    上引《庄子·至乐》相关髑髅文字之意义,历来论者甚众,如成玄英疏“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句,谓“庄子适楚,遇见髑髅,空骨无肉,朽骸无润,遂以马杖打击,因而问之。欲明死生之理均齐,故寄髑髅寓言答问也”。而郭象注髑髅“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句,谓“旧说云庄子乐死恶生,斯说谬矣!若然,何谓齐乎?所谓齐者,生时安生,死时安死,生死之情既齐,则无为当生而忧死耳。此庄子之旨也”[12]336-337。是郭注、成疏皆指明庄子生死之同流,无为以至乐也。而此种思想正见载于诸种佛经,如下所载可窥一斑:
    1.《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二:“有字者,是生死结;无字者,是涅槃也。”“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终,有始;无字者,无生,无死,无终,无始。”
    2.《杂阿含经》卷九五六:“有生无不尽,唯寂灭为乐。”
    3.《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一:“何阿修罗心,谓乐处生死。”
    4.《广弘明集》卷二十七:“智人以生为苦。所以不忍愚夫贪生以生为乐。是一惑也。”“智人以不生则不死,故云涅槃寂灭之乐,而愚夫恶死不知远死之方,是二惑也。”
    由上引诸经可见,佛教中“寂灭为乐”、“乐处生死”之思想与《至乐》所显示之思想一致。而佛经载籍中借髑髅以为阐释此思想载体之文献也夥也,如下所示即为此类:
    1.《中含阿经》卷二十四:“如本见息道骨节解散,散在诸方,足骨、膊骨、髀骨、臗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骨,各在异处,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卷二十五:“髀骨、臗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骨,各在异处,于汝等意云何?若本有美色,彼灭生患耶?答曰:如是。复次,若见彼姝息道,骨白如螺,青犹鸽色,赤若血涂,腐坏碎末,于汝等意云何?若本有美色,彼灭生患耶?答曰:如是,是谓色患。”
    2.《佛说苦阴经》:“髆骨、髀骨、腰骨、脊骨、肩骨、项骨、髑髅骨,各在一处。于意云何?前好容色宁败坏不?唯然世尊,复次若见如妹死尸,骨正白如贝,若青鸽,若赤油润若腐碎,于意云何?前好容色宁败坏不?唯然世尊,是为色败坏。云何弃色?谓于色有求欲,当止求欲,度一切求欲弃此色。”
    3.《增一阿含经》卷五:“比丘,观死尸骨节分散,散在异处。或手骨、脚骨各在一处;或骨、或腰骨、或尻骨、或臂骨、或肩骨、或胁骨、或脊骨、或顶骨、或髑髅;复以此身与彼无异。吾不免此法,吾身亦当坏败。如是,比丘观身而自娱乐。”卷十二:“复次:若复见彼女人身,骸骨散落,各在一处,或脚骨一处,或膊骨一处,或髀骨一处,或臗骨一处,或胁肋一处,或肩臂骨一处,或颈骨一处,或髑髅一处。云何?诸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变,于中起苦,乐想。此岂非大患乎?”
    4.《六度集经》卷七:“骸骨解散,节节异处,足趺胫髀,尻脊胁臂,头齿髑髅,各自分离,道人念曰:夫生有死,人物犹幻,会即有离,神逝体散,吾岂得止独不如彼乎。”
    5.《修行本起经》卷下:“出西城门,天作死人,扶舆出城,室家随车,啼哭呼天。奈何舍我,永为别离。太子问曰:此为何等?仆言死人。何如为死?答言:死者尽也,精神去矣,四大欲散,魂神不安,风去息绝,火灭身冷,风先火次魂灵去矣。身体挺直,无所复知,旬日之间,肉坏血流,膖胀烂臭,无一可取。身中有虫,虫还食之,筋脉烂尽,骨节解散,髑髅异处,脊胁肩臂,脾胫足指,各自异处。飞鸟走兽,竞来食之。天龙鬼神,帝王人民,贫富贵贱。无免此患。”
    6.《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又复遍观妻及妓女,见其形体,发爪髓脑,骨齿髑髅,皮肤肌肉,筋脉肪血,心肺脾肾,肝胆肠胃,屎尿涕唾。外为革囊,中盛臭秽,无一可奇,强熏以香,饰以花彩。譬如假借当还,亦不得久。百年之命,卧消其半,又多忧恼,其乐无几。世人云何恒见此事,而不觉悟。”
    从上可见,佛经所张扬之死是“天龙鬼神,帝王人民,贫富贵贱”皆无免髑髅一具之结果,而“百年之命,卧消其半,又多忧恼,其乐无几”,因此“当止求欲,度一切求欲弃此色”正与庄生之义合。而观佛教诸经,髑髅皆为此重要载体也。因此,综上所述,《至乐》篇之髑髅现象实则庄子受佛教文化影响所致也。准此而论,则《至乐》篇中髑髅以外,庄子援引妻死自己鼓盆而歌以证死生皆为自然之理的事例与上引诸经“本有美色,彼灭生患”、“彼姝息道,骨白如螺”(《中阿含经》)、“啼哭呼天。奈何舍我,永为别离”(《修行本起经》)、“又复遍观妻及妓女,见其形体,发爪髓脑,骨齿髑髅”(《过去现在因果经》)等之取譬如出一辙当非偶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