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游记》作者考证的方法论 记者发现,竺洪波教授每每在文章中提及百回本《西游记》作者时,通常使用“吴承恩(?)著”。他感到,在真正的“铁证”出现前,这桩延续了400多年的公案还将继续。在“破案”过程中,竺洪波渐有“天下大乱”之感。“在没有充足的理由的前提下,新提名层出不穷。”他说,在各派寻找证据的同时,他建议学界要重视对作者考证的方法论问题。 首先,考证作者应从《西游记》的实际情况和原始文献出发,确立必要而统一的前提,即“与藩王府有关”。竺洪波认为,依据世德堂本三个“或曰”,作者的“藩王府”经历是不可忽视的。以往,无论是担任过荆王纪善的吴承恩,还是拜访过成吉思汗的邱处机,抑或是官拜内阁首辅的李春芳,都是在这个前提下获得“提名”的。而现在有些研究者却无视“与藩王府有关”这个大前提,他们提出的人选注定荒谬。 第二,立论应以原始文献的正面记载为先,从文献中的“《西游记》为谁某所作”或“谁某著有《西游记》”展开论述或质疑、否定。竺洪波认为,依据《淮安府志》“吴承恩:……《西游记》”提出吴承恩,依据《西游记原序》(虽后来被证实是伪作)提出邱处机,可以说“五四”以前,人们多是从正面记载入手进行论证。现阶段的考证方法发生了变化,有些研究者开始从文本内证、隐喻、象征含义等来探寻新人选,实则是“无根水”,可采信度极低。 第三,要构筑证据链,展开综合考证。竺洪波提出,虽然《淮安府志》中没有记载吴承恩所作《西游记》的性质,但在尚无确证可以推翻“吴著说”之前,不妨将吴承恩作为一个指代,而不是直接退回到“无名氏”的状态。 蔡铁鹰提出,考察作者身份时,应对作品与作者可能发生联系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判,而不是仅凭一点似是而非的猜想甚至是臆想去作结论。“我就想问问怀疑、否定吴承恩是作者的人,究竟读过多少吴承恩的作品?”他认为,确定《西游记》的作者很重要,只有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才能真正读懂这部名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