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反思与弘扬正气相统一的价值导向精神 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生活现实,必定有一个对待生活现实的态度问题,这通常被称为现实主义的思想倾向性。对于现实主义思想倾向性,同样存在着一些片面性理解。比如有的站在批判现实主义立场,认为现实主义的传统和本质特性,就是对现实的怀疑和批判,如果放弃了这种怀疑批判态度而转向对现实的歌颂,那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也有人站在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立场,认为现实主义就是应该反映和歌颂生活的光明面,给人们以生活的希望和信心,这就叫“歌德派”,如果总是用怀疑批判的态度看待现实,那就是消极落后甚至是“缺德”行为。今天对现实主义的思想倾向性,应该有更加辩证的认识。我们的基本立场,应当是基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合理健全发展,以及人合乎人性的自由全面发展,确立我们应有的文学观念和审美理想。从这种基本立场及其审美理想出发,就理应坚持批判反思与弘扬正气相统一的价值导向。当然,在文艺家的创作实践中,根据具体创作题材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侧重。比如《平凡的世界》既有对人民深恶痛绝的官僚主义腐败现象的深刻揭露与批判,也有对勇于改革担当为民造福的激情讴歌;铁凝的《永远有多远》,对于小说主人公坚守传统价值观念而在现实变革中无所适从的现象,并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是包含了更多的反思性,同样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总之,无论是对现实的批判、歌颂还是反思,都应当是基于促进社会和人的合理健全发展的审美理想。批判现实并不是为了个人情绪的发泄,而应当如别林斯基所说,任何否定,如果要成为生动的、诗意的,都应当是为了理想而否定;歌颂现实也不是为了某种廉价的逢迎,而是真正出于弘扬正气和表达民心所向;反思现实同样不是为了把人引入精神虚无和迷惘,而是应当引导人们在反思中找到应有的价值方向和审美理想。现实主义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学形态,其特性与力量正在于此。 罗兰·巴特说过,这里没有惟一的现实主义,只有不同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虽有不同的风格流派,当今也仍然呈现开放性发展,但其文学精神应当是彼此相通和不断传承的。倡导重铸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呼唤这种现实主义精神重返文学现场,从而更加有力地介入现实生活实践,应当说既是适应人民要求促进现实变革发展的需要,也是现实主义文学本身充分实现其功能价值,更是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 作者简介 赖大仁,1954年出生于江西吉水,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当代文艺学论稿》《文学批评形态论》《魂归何处——贾平凹论》《当代文学及其文论:何往与何为》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