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无能的力量(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金理 newdu 参加讨论

    内在的、软弱的力量
    张新颖老师的书名《无能文学的力量》,据其自述,来自崔健。1998年,崔健推出了专辑《无能的力量》,“我白日做的梦,是想改变这时代。我现在还无能,你还要再等待”,先前紧绷、硬抗的东西松开了,内在的柔软、不确定、“弱”的东西暴露了出来。最近我在拜读一位年轻的研究者关于中国“民谣——摇滚”的专著,其中恰好论及崔健这张专辑流露出的情绪:“不是更坚强,而是更软弱。不是向外,而是向内。但这内在的软弱不是对外在刚强的放弃,而是刚强的、理想之间的斗争被封闭住之后,让‘软弱’成为一种相互慰藉的力量”,“这是‘软弱’在崔健这里产生的力量。一种弱的、共同的感情默默地在被弱者彼此分担,而当足够多的‘弱’被联系在一起,弱会不会转变成强?当这样的‘弱’被社会充分意识到后,从‘弱’中会不会产生一种新的政治想象?”(王翔:《临界点:中国“民谣——摇滚”中的“青年主体”》)
    余华的《第七天》曾招致巨大质疑,当时张新颖老师写有一篇评论《时代,亡灵,“无力”的叙述》,其中“没有力量才具有伟大力量的爱”、“翻转的力量来自爱”等意思,引起我共鸣。《第七天》一方面诚实地写出“无力”,另一方面让我从中感受到“翻转的力量”,也许是引而不发的吧。但之所以是“引”,固然并不是说有力量已经整装待发,但总能感受到某种潜在的势能——有没有这种“引”的感受、“翻转”的感受,我想是不一样的。就像鲁迅的文学,鲁迅也是在一个绝望、无力的时代里写作,但是他的文学所呈现的并不只是“无力”的感受。或者说,在绝望和希望之间,他对“力”有一种辩证的自觉:舍身到深渊,拒绝任何外在的救济,但是在深渊里又升腾起一股阴极阳复的力量。比如《故乡》,尽管“希望”是微茫的,“本无所谓有”,但终究是,“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第七天》的核心情节杨飞寻父,可以和鲁迅所钟爱的绍兴戏目连救母相比附,目连一路上见证了很多现实中无法出现的事情,“不可见之物现于眼前(即便只是片刻),而参与和感知所具有的变革力量也得以呈现与示范”(陈琍敏:《生死绍兴:鲁迅与戏剧的复活力量》),这种力量点点滴滴聚合起来,真的是一无所用吗?
    从崔健的专辑谈到余华的小说,要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在这个时代,内在的、软弱的力量,使得个体生命和他者、弱者血脉相通的力量,我想就是文学的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