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活力:多维度多向度开掘 抗战题材创作取得突破,成就突出。在抗战胜利70周年前后,涌现出一批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优秀之作,包括《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此外,张雅文的《与魔鬼博弈——留给未来的思考》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背景上,塑造了各国的一些反战英雄形象。冯雪松的《方大曾:消失与重现》踏寻发现已逐渐隐入历史深处的重要的战地记者方大曾。丁晓平的《大国博弈·1945:另一半二战史》和王龙的《刺刀书写的谎言》别出心裁,分别聚焦二战期间的大国外交战和侵华日军中的作家文人等,具有独特的价值。这些作品视野开阔,人物饱满立体,显示出抗战题材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向历史和民族民俗文化等纵深进行开掘,出现了一批好作品。如伊蒙红木反映佤族历史文化习俗的调查报告《最后的秘境》,李延国、李庆华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够赢得民心的长篇纪实《根据地》,铁流、徐锦庚寻根溯源讲述一部《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的《国家记忆》,铁流、纪红建反映解放前老党员保持革命本色的《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等,都是历史题材纪实中可圈可点之作。 回望往事和昔日人生的国民记忆、平民自述类纪实作品大量出现,是近年来报告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这些作品叙事的主体都是普通百姓,他们追忆和记述自己过去人生历程、家族记忆的作品引起了较大反响。这些“草根叙事”和普通国民记忆,容易激发起有类似经历或感受的阅读者的情感共鸣,这是近年来一个新颖的创作取向。 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创作亦频频有佳作发表。舒辉波的纪实《梦想是生命里的光》讲述身处各种逆境的少年自强不息的成长故事,能给人以激励和振奋。丰收的《西长城——新疆兵团一甲子》讲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彰显兵团人身上伟大的爱国卫国、建设国家的奉献牺牲精神。朱晓军的《快递中国》《“乌坎事件”调查》分别关注当下中国两大热点:迅猛发展的物流快递和基层政权建设,启人深思。赵德发的《白老虎——中国大蒜行业内幕揭秘》聚焦大蒜价格大起大落的社会焦点,针砭时弊,洞察人心。韩生学的《中国失独家庭调查》《中国人口安全调查——“全面二孩”周年回眸》应和全面二孩时代,关注人口安全,意义重大。 非虚构的创作方式及手法对小说创作也产生了影响,这也是近五年来非常重要的一个现象。如孙惠芬的长篇小说《寻找张展》几乎完全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寻找一个失踪的青年张展,董宏猷的长篇小说《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时,花费数年时间走南闯北,寻找各式各样的各个国家或民族的、各种年龄段的孩子,了解和探究他们心目中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小说家都有这样向报告文学借鉴吸纳优长的倾向。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大批作家走向田野走进民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集创作素材及资源。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非虚构创作也在主动借鉴吸纳小说虚构文体的优长,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情节、精巧的构思、精致的结构和精美而富于特色的语言来进行创作,出现了一批艺术性和文本价值较高的优秀作品。譬如阿来的《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丁燕的《低天空——珠三角女工的痛与爱》、张敏宴的《吸血的血透——揭开医院过度医疗内幕》、紫金的《泣血长城》、周芳的《重症监护室》、丁一鹤的《东方白帽子军团》等。报告文学与小说之间的相互融汇贯通、取长补短、互促共长,是文学创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体来说,五年来报告文学成就喜人,出现了很多很好的变化和气象,产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报告文学参与现实的力量有所削弱,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邀约式“被动写作”过多,如何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是广大报告文学作家直面的一个严峻课题。报告文学还须增强战斗性、批判性,对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报告文学的艺术性和理论建构亦应引起高度重视。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只有精美的艺术作品,才能赢得广大读者长久的喜爱。而理论上的建设对报告文学作家更是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