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翻译是沟通世界各民族文明的心灵之炬——少数民族文学翻译的成功之路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赵晏彪 参加讨论

    “通过不断发掘年轻翻译人才,加强“翻译—审读—编校”全过程的把控,保证了译作的质量。在翻译队伍不断“吐故纳新”的过程中,改变了创刊之初文学翻译人才“匮乏”的局面,逐渐建立一支老、中、青分梯次,小说、散文、诗歌、外国文学各有专攻的翻译家队伍。”
    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华文学的大地上呈现出的色彩斑斓,有其独特性和必然性。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其实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其一,使用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二,使用少数民族母语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三,是民译汉、汉译民的翻译文学作品。
    在中国作协的领导下,《民族文学》汉文版于1981年创刊,而经历漫长的28年后,于2009年创办《民族文学》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3种文版,于2012年又创办了哈萨克文和朝鲜文版,这5种文版的创立,给中国文学长廊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对于向世界展示中国多民族文学的风采、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字、记载少数民族独有的珍贵的民族文化、加强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繁荣中华多民族文学有着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同时,也为促进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和团结融合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一系列举措,意味着我国惟一的国家级少数民族文学刊物,实现了以包括汉文在内的多民族文字同时刊发的重要转型。少数民族文字版的创刊,为从事母语创作的作家、从事民译汉和汉译民翻译实践的翻译家提供了展翅高飞的天空。
    壮大翻译家队伍,推出翻译精品
    近五年来,《民族文学》民文版共刊发了小说70余篇、散文90余篇、诗歌120余组、儿童文学作品20余篇(组)、评论46篇,还有一篇长篇小说节选。除了小说、散文、诗歌、儿童文学、评论等常设栏目外,还设置了名家特稿、名家新作、世界眼光、“中国梦”征文作品选等专栏。此外,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号、纪念新诗百年特刊、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专号、庆祝延边作协成立60周年专辑等,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民族文学》民文版是双月刊,亦是选刊,创刊伊始我们以翻译《民族文学》汉文版作家的作品为主,2012年始每期发表3篇母语作品,为以母语创作的作家开辟了一个发表作品的平台。《民族文学》开设母语佳作栏目,积极发现和推出母语作品,支持老作家、培养新作家,对培养母语作家、促进母语文学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让翻译家们有相互交流的机会,2015年《民族文学》将5种文版的作家、翻译家和一些汉族作家汇聚北京,召开了作家翻译家见面交流会。这次会议不但让5种文版的翻译家们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更让翻译家们找到了自己翻译的作品的作者。这种交流与相识,让翻译家们对作家作品有一种亲近感,使得翻译家们不但对作品有了深刻的了解,更对作家有了直观的感受,大大有利于今后的翻译工作和提高翻译的质量。
    2017年,《民族文学》民文版再次改革举办作家翻译家培训班的方式方法,执行“异地办班”,让维吾尔族作家、翻译家走进贵州,让蒙古族作家、翻译家走进四川,让朝鲜族作家、翻译家走进宁夏,让藏族作家、翻译家走进海拔4300米高的甘孜地区。这种办班方式让少数民族作家和翻译家们感受到祖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城市的差异,扩大了他们的视野。这让他们在今后的翻译中,再译到异地异城和其他民族作家的作品时,能够唤醒直观的感知和认识,拉近了与作家作品的距离。
    《民族文学》5种文版创刊之初,得到了中国语言翻译局的大力支持,为了更好地将刊物办好,办得接地气、有读者,我们开门办刊,主动联系各省市自治区文联、作协以及民族院校和相关文学团体,且每年组织一次有针对性的作家翻译家改稿交流活动,五年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通过不断发掘年轻翻译人才,加强“翻译—审读—编校”全过程的把控,保证了译作的质量。在翻译队伍不断“吐故纳新”的过程中,改变了创刊之初文学翻译人才“匮乏”的局面,逐渐建立了一支老、中、青分梯次,小说、散文、诗歌、外国文学各有专攻的翻译家队伍。而且汉译民的翻译工作不仅限于某一个民族,同时也注重吸收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积极参与。从年龄段看,从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老翻译家到90年代出生的新锐翻译家都活跃其中,特别是培养了一批热爱文学的年轻翻译家。
    在翻译家的选择和使用上,5种文版目前联系着国内水准极高的文学翻译、审读队伍和母语作家。我们用高稿酬邀请获得“骏马奖”的翻译家和名校的知名教授参与各文版的翻译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陈岗龙教授把《老人与海》直接从英语翻译成蒙古语,深受读者欢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