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中国生态批评理论探索新动向:突破与困境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鲁枢元 胡艳秋 参加讨论

    关于生态批评的浪潮,不少生态批评家对其进行了阶段性的划分。斯科特·斯洛维克把生态批评分为三波:第一波的研究重心是自然写作;第二波关注环境公正;第三波则在反思第一波和第二波生态批评的前提下,指出生态批评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得失,注重与生活和社会变革相结合,有“多元行动主义”倾向。这种对生态批评阶段性的划分,体现了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方法渐进式的发展过程,用前后相继的历史性的方法勾勒了生态批评的发展史。但本文不以时间阶段为节点去看待生态批评,而是通过分析和总结生态批评的重要理论,将生态批评作为一种独立的批评方法,近年来在理论探索上有何新动向、新突破,在突破之余又存在怎样的瓶颈与困境。
    生态批评从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初见端倪,20世纪90年代也在中国发展起来,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生态批评在理论创建和批评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掀起一波又一波生态批评的浪潮。
    关于生态批评的浪潮,不少生态批评家对其进行了阶段性的划分。斯科特·斯洛维克把生态批评分为三波:第一波的研究重心是自然写作;第二波关注环境公正;第三波则在反思第一波和第二波生态批评的前提下,指出生态批评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得失,注重与生活和社会变革相结合,有“多元行动主义”倾向。这种对生态批评阶段性的划分,体现了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方法渐进式的发展过程,用前后相继的历史性的方法勾勒了生态批评的发展史。但本文不以时间阶段为节点去看待生态批评,而是通过分析和总结生态批评的重要理论,将生态批评作为一种独立的批评方法,近年来在理论探索上有何新动向、新突破,在突破之余又存在怎样的瓶颈与困境。
    生态批评理论探索新动向
    生态批评本身就具有跨学科性质,因此它融汇了多种理论与视角,不仅和文学、美学联系起来,出现了生态文艺学、生态美学,还吸纳了政治学、伦理学等,出现了生态政治、生态伦理。近年来,值得一提的是后殖民生态批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生态心理学、生态语言学、生态现象学的理论探索。
    (一)后殖民生态批评
    2007年澳大利亚学者格莱汉姆·哈根(Graham Huggan)和加拿大学者海伦·提芬(Helen Tiffin)合作发表了文章《绿色的后殖民批评》,将后殖民理论与生态批评联系起来,2010年,二者又合作出版了专著《后殖民生态批评——文学、动物和环境》,被视为后殖民生态批评的奠基之作。
    关于后殖民生态批评的基本理论,朱新福和张慧荣在《后殖民生态批评述略》(2011)一文中做了初步概括:后殖民生态批评反对“生态扩张主义”,认为帝国主义的扩张首先表现为生态扩张,二者相互联系,互相支持。帝国主义的殖民,不仅侵犯被殖民地人民的人权和主权,也对当地的原生生态造成严重破坏。后殖民生态批评同时也关注“种族主义”和“物种主义”,前者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要求打破“种族主义”中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后者关注人与非人类物种间的伦理关系,要求打破“物种主义”中人与植物、动物之间的界限。后殖民生态批评还要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和经济霸权,追求生态正义。
    张慧荣翻译了格莱汉姆·哈根和海伦·提芬的《后殖民批评的发展观》(2011),提出发展是新殖民主义的伪装,可持续发展也是殖民的手段,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在人与自然的非商业性的关系上。2013年钟再强发表了《后殖民生态批评——回顾与反思》一文,并在2015年出版了专著《关爱生命 悲天怜人:从后殖民生态批评视阈解读库切的生态观》,这本专著简要概述了后殖民生态批评的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文本批评实践中。
    后殖民生态批评的兴起和发展可以说是斯诺维克定义的第二波生态批评和第三波生态批评的结合,既寻求生态正义,又将生态批评与具体的社会变革实践相结合,带有较强到政治色彩,也具有鲜明的行动主义倾向,能有效地指导人们的生态行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