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分歧、竞争 如果说,网络小说巨大的市场号召力再度证明了通俗文学的半壁江山,那么,作为某种理论回应,“欲望”有必要纳入文学知识成为一个常规范畴,并且与“无意识”、“象征性补偿”等另一些精神分析的概念相互补充。当然,提出“历史”与“欲望”两个考察文学的范畴,并非一分为二地重新分配另一些概念的归宿,例如精英与大众、官方与民间、经典与市场、网络文学与印刷文学,如此等等。事实上,介入文学场域的诸多因素往往按照不同的比例形成各种组合。同时,“历史”与“欲望”并没有成为两种迥然不同的纯粹模式,彼此绝缘。首先,所谓的通俗文学并非一个“本质主义”的概念,文学史的轴线上,某些通俗文学——譬如词、曲、话本——曾经在另一个时代转换为经典文学;其次,许多通俗文学并未拒绝“历史”信息,例如金庸武侠小说之中明史与清史的背景;另一方面,“为人生”的文学并不意味着“欲望”的彻底清除,现代文学史上那一批“革命加恋爱”的小说甚至流露出纵欲的气息。 然而,不论二者之间存在多少交集,这个判断的意义并未缩减:现今,两种文学类型的分歧、竞争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尖锐。对于文学想象说来,遵从历史逻辑与遵从欲望逻辑包含了内在的对立,批评必须为两种类型的文学解读设置不同的代码系统。一个意味深长的文学史事实是,“为人生”的文学很大程度地塑造了五四时期一代青年的精神,他们借助文学洞察历史,决定自己的命运;相形之下,现今许多年轻读者的心目中,文学仅仅是一种娱乐,一种失意之际的慰藉,一种欲望的想象性完成——总之,与他们置身的生活仅有微弱的心理联系。当然,这个事实本身即是深刻的历史产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