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文学,在交流之外(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晨报 文/周怀宗 参加讨论

    读者也需要交流
    作家间的交流,影响着文学的创作乃至发展,而对于读者来说,过于专业的交流往往收获甚少,特别是顶级作家之间的交流,对读者来说,并不容易理解。
    在今天,全民阅读正在成为社会的共识,而文学阅读毫无疑问是阅读的重要部分,那么如何建立起读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机制?高兴说:“对于阅读,有很多种说法,有些很多,但有一些影响广泛却有待商量,比如说有人觉得读者喜欢的就是好的,我不赞同,文学的欣赏本身也是审美的一种,需要长期地培育和不断地提升。作为文学人,不论是研究者也好,还是创作者也好,都应该去引导读者之间走上更高的水平”。
    引导的方式并非说教,而是打通交流和沟通的渠道,高兴说:“现在国内有一些地方做得不错,比如深圳,那里每年都有非常多的笔会、交流会、讲座等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仅给了读者一个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在不断地培养和提升人们的阅读趣味”。
    而在网络时代,新技术的发展则为文学的交流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便利,高兴说:“以前我们那个时代,有很多的读书会、读诗会,大家聚在一起,朗读自己喜欢的作品,交流各自的感想。后来慢慢少了。但是新技术又给这样的交流提供了方便。比如微信,据我所知,微信上有很多读书、读诗的公众号,比如有一个叫魅力读诗的,每晚十点会发布新的诗歌,关注者很多”。
    不过,要让文学的交流更加普遍,还需要做更多的事情,高兴说:“引导和支持很重要,人们都在忙,但是对于阅读、对于文学依旧有很多人还有兴趣和热情,只要有好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自然会来。现在尽管已经有了一些,但还处在圈子化的状态,一些趣味接近的人们在一起交流,未来,我们可能要考虑建立更加普遍的交流机制和平台,不论是社区的读书会也好,还是网上的读书平台也好,都是如此”。
    非网络时代的惯性
    现代文学的一个根源,就是文学交流。文学的交流有几个层面,比如作家与作家或评论家之间的交流,比如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交流。
    这种交流首先对作家有好处,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陌生的环境,异域的文化对于他本人的创造往往会有非常好的启发和帮助,使他能够调整自己对生存经验的认知,甚至唤起因为常驻一地而渐渐麻木的知觉,最终增加写作的经验。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甚至不仅是文学,美术、音乐等等都有。
    反过来,对于当地来说,每一次异域创作者的到来,都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东西,当年泰戈尔、萧伯纳到中国,直到今天,也一直被认为是一件大事,但实际上,在当时,不过是创作者圈子内的活动,甚至因为传播技术的局限,大多数普通人可能都不知道。
    作家获得异域文化资源的途径无非集中,文本,或者交流,或者亲自体验。当然,在今天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时候,不一定每一次都需要亲自参与,网络可以完成很多事情。但更多时候,人们还保持着非网络时代的惯性,就好像教学,几乎所有的教学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但人们还习惯于去课堂上课。文学交流亦如此,这也有好处,就是亲身的体验往往要比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更加生动和深刻。
    对于文学来说,出版可能只是文学活动的一部分,而文学影响力的实现,文本的作用同样也可能只是一部分。还有其他形式的文学活动,比如研究、奖励、交流等等,这些文学活动的意义,即给创作者提供更开阔的视角,也让人们从多方面了解到文学的变化。
    这样的活动是很有必要的。很多时候,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圈子里的活动,对于文学的推广意义不大,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今天,文学正在成为一种带有专业性的技术,或者说带有学术化色彩的文化类型,在这个时候,圈子化其实难免,因为对于文学的讨论也好,评价也好,可能都需要一些专业的基础。一部作品,外行人可能有时候没办法判定好坏,一种文学的新现象,也需要专业的人去探讨。当然,这样的探讨,需要有一个更好的机制,使得文学活动能够持久而稳定。(文/周怀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