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现代文学史专家范伯群:文化生活是源,文学作品是流(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苏州新闻网 newdu 参加讨论

    苏周刊:这本书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学术层面上,还体现在学术人才培养层面上,既检验了年青一代学者,也培养了这一专业研究方向的接班人,想来您应该感到欣慰?
    范伯群:这个课题花了三年时间,而且以“第三代”为主力。他们都在30几岁40出头的最有活力的年龄段。作为主编,我细读了各位“再传弟子”的文章,有的还不止读了一遍。看过初稿后,首先我向他们提出了修改加工的意见,如果修改稿还有什么问题就由我自己动手了,因为我们与出版社在合同上有时间的限定。但总的来说,我感到这些文章中的资料是非常丰富的,这对通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新的原始资料,有的文章也已达到了较高水平。这是我们苏州大学通俗文学研究“第三代”的一次集中亮相。另外,既然是培养“第三代”为主,我们也要有一点超前意识,就是希望“第三代”能趁此机会培养他们所指导的学生,作为后备军,作为“第四代”的种子,因此也要求他们能选取对通俗文学有兴趣的优秀学生,参加“见习”。通过这个课题的实践,我深感我们这个通俗文学研究方向是后继有人的。我们的“第三代”研究者还很年轻,如经不懈努力,成就一定不在我们第一、二代学者之下。而我们这一特色研究方向,曾被国内外学者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苏州学派”,今后一定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有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当然使我感到无比欣慰。
    通俗文化与通俗文学是源泉与反哺的“互文关系”
    苏周刊:“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互文研究”,其实这里面包含着多层意思:一是通俗文学;二是通俗文化;三是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的关系。对“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的“互文关系”,您能分析一下吗?
    范伯群:所谓“互文关系”就是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之间会有意无意地互相孕育、互相滋养、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例如一篇通俗小说的文本有时往往联系着另一部通俗戏剧或影视的文本,能对这篇小说文本起着复读、强调、浓缩、转移乃至深化的作用。比如包天笑通俗小说《一缕麻》,那是1909年的一个文言短篇,100多年后的今天它还在舞台上演出,而且大获观众的好评。最初是因为梅兰芳把它改编成时装戏演出,这是梅大师演出最为成功的京戏时装剧,后来又由袁雪芬改编成越剧的形式演出。每次改编,都使原作有了相应的提高与深化。又如《啼笑因缘》和《秋海棠》改编成了多少戏剧与曲艺与广大观众见面,也推动了话剧的民族化。说得通俗一些,通俗文化就是像母亲一样,用她的乳汁哺育了通俗文学,而通俗文学就像孩儿,长大后会反哺和孝敬他的母亲。这就是“互文”关系。
    我们想要强调指出的是,通俗文学是通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俗文化生活是通俗文学作品的重要生活源泉,通俗文化哺育了通俗文学的成长与壮大。这是源和流的关系。文化生活是源,文学作品是流。但文学这个“流”又是一个能发挥特殊作用的“流”,它对通俗文化的“反哺”作用实在太大也太广泛了。这反哺有两层意思:一是通过通俗文学作品可以凝固通俗文化的某一历史形态,而这些形态也能反映我们某一时段的国情与民风,比如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它就为我们“凝固”了晚清捐官盛行时期的最腐败的社会形态,它凝固了那个时期的国情。再比如包天笑听了一个“梳头娘”口述盲婚的故事,那是一种原始的民间文化,但包天笑将这一生活源泉,加工写成小说,就有了文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成为一个能流传甚至可改编的胚胎。这就是通俗文学这个特殊的“流”可以反映任何一种通俗文化的题材,什么酒文化、茶文化、园林文化、盆景文化……几乎无所不包,都可以在这个“流”中得到充分的反馈。另一种反哺就是记录民俗、民风的传承与发展或变异,可以用文学来加以“定型”。它还能对民俗、民风的历代流变作忠实而细致的记录,特别是在近现代转型期中,中国的民俗、民风是怎么与欧风美雨相抗衡或相整合的,于是出现了某种不中不西、又西又中的新形态,凡此都可以在通俗小说中找到真实的动态蓝图。凝固、定型、深化、流变这个通俗文学的“流”都能起到“反哺”的功能。所以通俗文化与通俗文学是源泉与反哺的“互文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关注与开拓的新领域。
    十四个分课题是对通俗文学研究的拓展延伸,也取得了初具开创性的成果
    苏周刊:在“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的互文研究”这个总课题下面,您设计了十四个分课题,包括:通俗文学与苏州评弹,通俗文学与戏曲话剧,通俗文学与电影艺术,通俗文学与报纸副刊,通俗文学与期刊画报,通俗作家与早期翻译,通俗文学的营销策略,中国近现代转型期国情与民风的流变,通俗小说宏观研究,中国现代幻想小说,通俗作家笔下的散文小品研究,通俗作家的时评杂感,通俗作家文史札记研究,通俗作家的新旧体诗歌等等。请您谈谈设计分课题的想法。
    范伯群:应该说,这十四个分课题都是过去通俗文学研究较少涉及或具有较大研究难度的领域。既是对通俗文学研究的拓展延伸,也是为我们过去所写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和《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插图本)》两本书的补缺。我们这两本书虽然受到若干好评,也得到若干省部级和全国性的政府奖等等,但实际上这只是两部通俗小说史,我觉得我们对通俗作家所写的其他体裁的研究尚存一片空白。还有这次我们推出的有关小说的几篇宏观研究的文章,例如现代通俗文学如何继承我们苏州明代先贤冯梦龙的市民文学的优良传统,而现代通俗作家为各种小说类型定型后,网络类型小说又是如何继承、发展和细化这些类型的,进而论及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等等;另外过去出版的两部文学史中并没有涉及幻想小说类型,所以这次也应做一个补偿。总之,这次把十四个分课题叠加在一起,对通俗文学和通俗文化的关系之间可以形成一个体系。当然,这是一个有价值的长线课题,值得去做深入的探索和钻研,我们只是做了一点初步的尝试。通过这次研究也取得了初具开创性的成果,很多此前没有发现的第一手资料在这本书中首次得到挖掘和呈现,很多大胆、创新、具有真知灼见的观点与结论也或许可使人耳目一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