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艺术漫谈 >

《巴霍巴利王》:史诗重构中的味论美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李美敏 参加讨论


    
    《巴霍巴利王:开端》电影剧照
    
    《巴霍巴利王:开端》电影海报
    
    《巴霍巴利王:开端》电影剧照
    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进入史诗时代,出现了著名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早在约公元1世纪就已形成,至今仍是印度教的经典,是一部从公元前800年以来流行于印度的神话汇集。
    《摩诃婆罗多》经历了许多个世纪,融合了吠陀神话和史诗时期的后期信仰,成为印度神话的宝库。《摩诃婆罗多》即指“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以列国纷争时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讲述婆罗多家族的后代俱卢族和般度族兄弟为争夺王位进行的毁灭性战争。古印度象城的持国和般度是两兄弟。持国因天生眼瞎,因而由般度继承王位。持国生有百子,长子难敌。般度生有五子,长子坚战。前者称为俱卢族,后者则是般度族。不久,般度去世,由持国执政。坚战成年后,持国指定他为王位继承人,但难敌不答应,企图霸占王位,战争因此开始。经过18天的激烈战争,俱卢族全军覆没,就在般度族大功告成之时,俱卢族仅存的三个战士夜袭般度族,杀害了般度族的全部将士,黑天和般度族五兄弟因不在军营而幸免于难。坚战精神沮丧,随后在众人劝说下,登基为王。统治36年后,得知黑天逝世升天,坚战指定了王位继承人后,遂和四个弟弟以及黑公主一起升天。
    《摩诃婆罗多》为电影《巴霍巴利王》提供了基本的叙事框架,并成为“味论”叙事体验的范本。味论作为一种艺术批评原则,是婆罗多首先在《乐舞论》中提出的。在印度现存最早文献《吠陀诗集》中,味(rasa)这个词也用作汁、水和奶。从词源学上说,味(rasa)的原始意义是汁(植物的汁),水、奶和味等等是衍生义。在奥义书中,“味”这个词也用作本质或精华。例如:“万物的精华(rasa)是地,地的精华是水,水的精华是植物,植物的精华是人,人的精华是语言,语言的精华是梨俱(颂诗),梨俱的精华是娑摩(曲调),娑摩的精华是歌唱”(《歌者奥义》Ⅰ.1.2)。
    婆罗多在《乐舞论》中,将生理意义上的滋味移用为审美意义上的情味。他所谓的味是指戏剧表演的感情效应,即观众在观剧时体验到的审美快感。按照婆罗多的规定,味共有8种:艳情味、滑稽味、悲悯味、暴戾味、英勇味、恐怖味、厌恶味和奇异味。 “味”产生于情,“情”在《乐舞论》中是指观众所能感受到的语言、形体和真情。可见,味与情密切相关,观众所产生的味源自情,如果说情是叙事的方式,那么味就是叙事的效果。
    《摩诃婆罗多》作为印度经典的叙事诗,表现了强烈的英勇味。英勇味产生于情勇。婆罗多说,英勇味以上等人为本源。它通过镇定、坚韧、谋略、素养、晓勇、能力、威武和威力等情由产生。它应该以坚强、勇敢、刚毅、牺牲和精明等情态表演。婆罗多还将英勇味分为布施英勇味、正义英勇味和战斗英勇味三类,即通过慷慨布施、献身正义和勇敢战斗显示的英勇味。
    《摩诃婆罗多》主要颂扬了以坚战为代表的正义力量,谴责了以难敌为代表的邪恶势力。在史诗中,坚战代表公正、谦恭和仁义,而难敌则被塑造成贪婪、傲慢和残忍的形象。坚战五兄弟为了避免流血战争,作出最大让步,且获得黑天的支持。在历时18天的俱卢之战中,充分表现了坚战五兄弟以及黑天献身正义、勇敢战斗的英勇味。
    印度两大史诗已然是印度电影艺术的原型模式,正如《圣经》的结构为欧洲文学提供了一个神话的或者想象的宇宙轮廓。《摩诃婆罗多》为印度电影艺术提供了叙事框架。
    《巴霍巴利王》的叙事直接受到《摩诃婆罗多》的影响,讲述古印度摩喜施末底王国,巴霍巴利与堂兄巴拉拉德夫德斯争夺王位的故事,巴霍巴利体恤民情、以德服众,而巴拉拉德夫德斯力霸朝野、杀伐于形色。邻国卡拉克亚率军突袭摩喜施末底国时,巴霍巴利破敌无数,以智取胜。而巴拉拉德夫德斯的父亲则故意扣下巴霍巴利的器械,虽然巴拉拉德夫德斯在战场上以器械取胜,杀伐果敢。但最后,巴霍巴利设下三叉戟计(三叉戟是湿婆的标志性武器),势如破竹,以德取胜;而巴拉拉德夫德斯虽立得大功,但终究因其暴戾乖张而不能服众。
    巴霍巴利名叫希瓦,即印度教中的湿婆(Shiva)。在吠陀时代,雅利安人入主印度,带来了自己的宗教,他们的神话和信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逐渐适应了印度的环境,兼容了印度土著居民的祖先崇拜。至吠陀时代后期,梵天、湿婆和毗湿奴地位逐渐升高,形成婆罗门教的三大主神崇拜,最后发展成现在的印度教。
    湿婆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早在吠陀时代,鲁陀罗是湿婆的前生,湿婆混合了鲁陀罗的特征,同时兼有印度河之神的特点。他的力量来自瑜伽的苦行修炼。鲁陀罗是吠陀时代的牲畜之神,混合了前雅利安兽主的特征,其中,公牛被认为是生殖力的象征。至史诗时代,湿婆和瑜伽兽主的形象等同,经过神祇的变迁和融合,湿婆成为带来生殖者、创造者和毁灭者的形象。湿婆的力量通过瑜伽苦行修炼而成,这种力量提高了他作为众神的祭司的权利。湿婆通常被描绘成面孔雪白,身披虎皮,头发缠结的形象。湿婆的武器是三叉戟,即闪电的象征,标志着湿婆是风暴之神,威力无比。湿婆集宇宙的创造、维持和毁灭三种力量于一身,象征宇宙生生不息的永恒生命。史诗给电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湿婆作为一种原型赋予希瓦隐喻的形象。
    《巴霍巴利王》不但在故事框架上借鉴了史诗模式,同时在“味”的叙事体验上强烈地表现了味论美学中的英勇味。《巴霍巴利王》中的男主角希瓦(Shiva,湿婆)即是永恒生命的象征。在电影中,希瓦是勇士的形象,奔跃如飞,身轻如燕。他也是正义的象征,他帮助阿凡缇卡救出被囚禁25年的王后提婆犀那(希瓦的生母),打败了巴拉拉德夫德斯一族的统治,成为英雄形象。两军交战,虽残酷杀戮,但希瓦处处以苍生百姓为上,避免伤及无辜,最后赢得百姓的拥戴。希瓦的形象表现了婆罗多味论中的慈悲英勇味和战斗英勇味。印度著名文论家新护认为英勇味具有崇高的性质,因为它的常情勇是上等人(即崇高的人)的品质。新护遵循婆罗多的观点,认为英勇味来源于崇高的角色。因此,希瓦的英勇味能引发人们内心的崇高感,类似于古希腊悲剧中的角色。
    作为居世界电影产量前茅的宝莱坞,大量的电影源自神话史诗,其中《摩诃婆罗多》是重要的叙事原型。神话思维全面渗透到艺术中,卡西尔认为,神话的原型不是大自然,而是社会,是社会的仪式及其制度,因而神话的真实性存在于它对社会仪式的象征性再现之中。神话的基础是对宇宙生活一体化的直觉,因而神话是潜在的宗教。
    在前文学阶段,每一种文化都拥有自己用言语构成的文化,由于抽象思维还没有形成,整个文化体系由故事组成,严肃性较强的故事便是神话。诺思罗普·弗莱认为,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神话故事逐渐变成讲故事时的结构原理,而神话观念等则变成了思维中惯用的隐喻。在一种充分成熟的文化传统中,人们都生活在一个传统的故事及形象的系统之内。印度历史上有丰富而复杂的神话体系,创造出一个自成体系的世界。印度人借助神话的熏陶建立了一种文化传统,当代印度电影也借助深厚的文化传统来讲述故事,史诗神话被不断重构到电影艺术作品中,同电影艺术的其他因素共同建构起一种独特的印度审美向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