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现代文学史专家范伯群:文化生活是源,文学作品是流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苏州新闻网 newdu 参加讨论

    原标题:范伯群:文化生活是源,文学作品是流
    范伯群先生是研究现代文学史的大家,几十年来,他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他论证了优秀的通俗文学作品与新文学是互补的关系,并在文学史上为“鸳鸯蝴蝶派”正名,给他们戴上了“市民大众文学”的桂冠。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使通俗文学研究不仅成为一门“显学”,而且正在改写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固有面貌——由过去新文学的“一元独步”到雅俗文学等的“多元共生”。如今,范先生和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花了三年时间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130万字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互文研究》又出版发行了,这标志着通俗文学研究向纵深领域的拓展与推进,也代表着通俗文学向通俗文化研究延伸的新水平。
    这是一次通俗文学研究“三代人”的集体亮相
    苏周刊:首先祝贺您主编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互文研究》一书出版。此书是您继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研究之后又一项大型学术研究成果。您在耄耋之年还能完成这么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真是不容易。
    范伯群:苏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委宣传部给了我30万元的科研成果奖励。但它不是奖给我现金,而是要求我用这笔奖金去完成另一个较为大型的研究课题。这种以科研奖励促进新的科研成果再生的办法是很有创意的,就像母鸡生了蛋之后,让母鸡再去孵小鸡一样。新型的奖励方式也使我深受启发与鼓舞。但作为一个耄耋老人也曾使我有所顾虑:一是像我这个年龄,还有精力承担一个百万字以上的项目吗?这需要成立一个强有力的课题组。二是要完成一个较大的科研课题,这些钱是有缺口的。至于有利条件是,苏州大学已有较为深厚的通俗文学研究的底气与实力。我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培养的一代学生现在已是本专业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了。在二十一世纪初,在他们的培养下,又有一批博士和博士后也已留校或在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任职。那为何不在我的主持下,以这些“第三代”的青年学者为主力,完成这一新的科研课题呢?我与这些“再传弟子”们也有着良好的关系,虽然我已退休多年,但他们在读书期间经常会到我家里来讨论业务上的各种问题。当我向他们提出是否可以合作搞一个大型课题时,他们都纷纷响应,这使我心中有了“胆”,也就不再犹豫。至于经费问题,后来市委宣传部又追加了一些,苏州大学在文科科研经费很紧张的情况下也给了一些。多方的大力支持,让我们有信心去完成一项新的科研任务。
    苏周刊:您怎么选择了这样一个研究课题?
    范伯群:这也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既然做大型的课题,那题目一定要有分量,即既要有原创性,又要具有开拓性。我对过去的科研工作进行了梳理,思考怎样才能在过去的科研的基础上再做延伸与开拓,这是我们“定题”的出发原点。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与我的学生辈们讨论的是通俗文学与新文学的关系问题,通俗文学与新文学的各自源流与运行轨迹等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今都基本解决了。但到了二十一世纪,网络文学、影视文化、媒体文化在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中有着巨大的影响,我的“再传弟子”们所关心的是通俗文学对影视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学与现代通俗文学之间是否有血缘关系等新问题,他们也曾为这些问题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的博士学位论文需要课题的创新。如果将这些问题归纳为一点,那就是“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的关系”的重大课题。于是我决定将这个科研课题定名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与通俗文化的互文研究”。这个课题是我们过去没有触及过的“创新点”,可以去尝试并大加发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