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张桃洲:当代诗词要找寻与时代同步的契合点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张桃洲 参加讨论

    今年正值中国新诗诞生百年,已经有不少纪念活动和相关讨论。然而,当回顾新诗百年历程时,发现一个有目共睹的现象是:在新诗推进、演化的过程中,曾被宣布“死去”的旧体诗词并未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而是持续地表现出相对活跃的态势,与中国新诗“如影随形”,从而在百年中国文学版图上构筑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众多新文学作家、诗人,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叶圣陶等,以及新文化哺育下成长起来的“现代人”,显示出对旧体诗词创作的极大兴趣和热忱。他们“业余”创作了大量旧体诗词作品,而专事于兹的文人墨客也不在少数。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旧体诗词创作更是借助那些新的媒介迅猛“扩张”,在参与人群的广泛性、平台搭建的多样性乃至学术探讨的深度等方面,都似乎非前代所能企及。这不由得让人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思考这种现象隐含着的诗学问题,探寻其背后的意味。
    综观中国现当代历史上绵延不止的旧体诗词创作,可以大致梳理出几方面的特点和趋向:一是创作旨趣中的新旧文化纠缠。当诗人们告白“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做旧诗”(闻一多)、宣称“新诗旧诗我都爱”(臧克家)时,彰显的是他们创作旧体诗词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二是在创作主题上具有一定的当代感和较为鲜明的现实指向。当下旧体诗词创作的取材较为宽泛,部分作品能够贴合时代潮流和现实情境,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现实生活的洞察。三是一些诗词作者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与试验,试图冲破旧有形式体系的窠臼,开辟与时下纷繁社会文化相适应的较为灵活的形式,虽说这些创新只是局部的努力,却也显得十分可贵。
    不过,看似热闹繁杂的诗词创作亦难掩其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尽管也有创作者心怀“出新”的愿望和冲动,但大多数创作者是因循守旧、亦步亦趋,缺乏变革的勇气和动力,其作品在主题、情调、意趣等方面显得暮气沉沉,给人以陈腐之感;更为致命的缺陷则是,许多诗词作品在题材上过分狭窄而流于琐屑,或者仅仅停留在私人化的低吟浅唱,甚至在趣味上带有明显的低俗化倾向。细察之后可以发现,造成此类情形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创作者及其诗词作品都缺乏必要的参与意识,他们从内容到形式上尚未找到与当前社会文化同步发展的契合点。
    那么,何谓当代诗词的参与意识?当代诗词创作如何获得应有的参与意识?可以从如下几个层面思考当代诗词参与意识的内涵,并以这三个层面为着眼点进行构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