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既是重要史料,又是学术反思 金莉:“丛书”为“编年式”的大型文学百科工具书,按照时间顺序写成。每卷的编排由正文、综述文章、附录和索引四部分内容组成。其中正文部分以年度为单元,按“文学创作”“理论与批评”和“重要活动与事件”分类编排词条记述。附录分别介绍了各国主要的文学组织、文学杂志和文学奖项,这为使用者提供了外国文学研究中难得的信息。“丛书”最后附有作家姓名和作品名称的中外文索引,以方便读者进行查阅“当代外国文学纪事”各卷所评介的数百部作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实用意义。 张建华:“丛书”的出版让我对外国文学研究产生了两点感慨与思考。 首先,一部鲜活的外国文学研究史,不应该只是由学术著作、学术论文和学术大家组成,还应该有能够反映文学创作整体面貌、体现文学发展历史沿革、揭示学术发展思路的诸多细节材料构成。以《俄罗斯卷》中的批评理论板块为例,从1980年谢列兹尼奥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必要性》的发表,到1983年获国家文学奖的弗里德连杰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世界文学》的问世,围绕着这位世界级文学大师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那些经典作家被重新认知的思想历程。掌握文学历史资料,掌握尽可能多的第一手史料和细节,是任何文学研究类别的基本前提。 其次,如今很多高校都仅仅用论文、专著的数量,以及所发表杂志的等级高低、排名先后,来考量教师的学术成就。然而,“丛书”的完成传达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安静与“拙朴”的取向。它的编写是一个不计名利、不追求效益、完全看重学术价值的基础性工程。 最后,必须承认“丛书”并非完美无缺,其中仍缺乏敏锐,偶有失漏,需要打磨。比如《俄罗斯卷》中网络文学的缺失,就是对这一时期俄罗斯文学整体性描绘的一种缺憾。这与我们的学术视野、理论水平有关,还与我们从事这项学术工程的经验不足有关。只有更多学者投入到这种学术基础性工作中,才能形成更多、更好、更成熟、更系统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