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独特的民族文学特征 “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下,通过文学作品传递我们的价值观和文化精髓,其可接受度和可覆盖面将会超出简单、直接的‘推广’,影响也将更久远。”马红旗表示。在王建开看来,除在国家层面继续展开专项扶持外,还可采取合作的方式,共同推进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江宁康建议,首先,当今文学作品应表现出与海外读者共同关心的内容。其次,我们的作品应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学特征和人文地域风情,要具有语言的美感和想象的冲击力。再次,当代作家应注意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出精品,注意突破自己既有的写作模式。最后,文学评论界应对当代文学作品进行中肯和有建设性的批评阐释,从而有效推动文学创作的不断推陈出新。 在黄立看来,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存在“缺乏体系性”这一问题,对这一传播体系的构建,应该从对当代经典创作的期待、对优秀作品的选择、对选取译本的反复锤炼、围绕各个译本与西方学界展开对话等四个方面展开,致力于形成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良性循环。 在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具体策略层面,王建开认为,应该明确定位、扩大读者群。“当前海外大众读者更乐于通过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来了解中国社会。因此,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要开拓不同年龄层的读者群。” 王建开认为,把中外名著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读者的认同感。他举例说,在今年的伦敦书展上,新版双语译本《牡丹亭》《莎士比亚悲剧六种》在伦敦首发,在展现中英文学辉煌的同时,推动了两国文化交流,更帮助海外读者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高校英语教师是中国文学‘走出去’译者队伍的重要力量。”王建开说,高校英语教师队伍长期以来形成了偏重英译汉的“传统”,汉译英人才相对缺乏。因此,应发挥这支队伍的英语专长,积极从事中译英工作。近年来,一些大学相继成立的为“走出去”服务的研究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都会为译者队伍的培养和发掘提供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