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周梅森: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是我不变的文学信仰(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行超 参加讨论

    不能变成绝望的厌世者
    记 者:小说中,侯亮平第一次和沙瑞金见面后,心里认定沙瑞金和他一样,是有“家国情怀”的人。实际上,“家国情怀”也是您小说中一以贯之的精神。在我看来,好的官场小说、政治小说必须要有这种精神,不然就会沦为地摊文学、厚黑学。您在写作当中是如何书写“家国情怀”的?
    周梅森:作家对自己所处时代要有一个基本评价。我的评价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最好的时代。我谈一切问题,不管小说里写的社会阴影面积有多大,最基本的出发点都是对时代的充分肯定,在肯定的基础上再来谈问题。因此,我的作品一定要给人民带来希望,这也是巴尔扎克批判现实主义的原则诉求之一。不论黑暗多么沉重,总要给人们带来光明。在我的作品中,总有光明的、带有理想色彩的人物。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坚持的创作原则,就是既要面对现实,也不能变成绝望的厌世者。
    文艺要能够凝聚民族向心力。在这样的基础上谈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才能够把握得当、适度。比如我讲到陈岩石老人讲述只有一天的小党员的故事,很多人不喜欢这个段落,觉得像革命传统教育。但如果不呈现这种历史事实,沙瑞金所批判的现代政治生态中的乌烟瘴气就没法展开描述。通过陈岩石的讲述,我们才能深刻地知道,在革命年代,共产党员只有背炸药包的特权,只有牺牲奉献的特权,没有欺诈人民的特权。这种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对现实的官场问题构成了极大的讽刺。
    文学不承担解决具体社会事务的义务,但文学确实能够影响世道人心,引导人们去关注某一类问题,引导人们对世道人心做出自身的评价和判断。但是,我们的文学长期以来忘记了应该引导世道人心的诉求,很多都是在封闭小圈子里的自我欣赏,离广大受众太遥远了。《人民的名义》这本书目前已经发行了100多万册,而且仍然供不应求。老百姓之所以愿意看,是因为小说讲的都是身边事,在这里,文学的认识和人民的认识实现了高度契合。作为一个作家,我真的是很欣慰,自己长期的坚守得到了老百姓的肯定,这比得任何奖都重要。
    记 者:从内容上来看,《人民的名义》可以算是一部主旋律的小说。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主旋律文学是主题先行的,说教意味太重,因此常常对这类作品都敬而远之。您认为主旋律小说要怎么写才能让广大读者接受?
    周梅森: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主流话语,主旋律是一定存在的。我们的一些文化政策,把“主旋律”弄得走了样。宣传部门把艺术简单地等同于宣传,创作者也理所当然地认同这个观点。这种现象在影视界更明显,主旋律电影、电视剧都是由政府投资、政府补贴,拍完之后由政府购买,没有市场经济的压力自然就粗制滥造,没人看一点都不奇怪。
    但这并不是主旋律本身的失败,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学习借鉴一下美国电影《血战钢锯岭》,它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就我个人而言,这么多年来,我只有真正被震撼了、有触动了,才真正愿意写,而不是为了任何人、任何组织去宣传。因此,无论被贴上什么标签,我都在坚持自己的创作原则,讲真话,起码不讲假话。20多年我都是这样走过来的,终于在今天得到了读者的认可。这也说明,做什么事都要有信仰,有坚守,当官是这样,作家也是这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