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中俄文化的相遇与相互理解——对话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卢基扬诺夫(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特约撰稿 刘亚丁 参加讨论

    刘亚丁:那么第二阶段呢?
    卢基扬诺夫:俄中文化接触的下一步是由普希金迈出的。普希金是杰出的汉学家彼丘林的朋友,正是彼丘林向普希金开启了天朝之国的精神世界。众所周知,他在《奥涅金》的手稿中提到了孔夫子,对君子性格作了描述:谨防迷误,不要急于责备,要尊重青年。其实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普希金极有可能通过彼丘林接触到了《论语》。
    普希金体现了俄罗斯文化之“言”,孔子则体现了中国文化之“道”。普希金本来是有机会与孔子、老子、庄子、孟子等的天才智慧相遇的。他曾上书沙皇,表达希望访问中国的愿望。遗憾的是,他遭到了坚决拒绝。俄罗斯文化之“言”同中国文化之“道”的相遇,未能实现。正因为如此,我才说,普希金具有精神上的动力,具有与中国文化相遇并建立联系的愿望。
    刘亚丁:那么是谁推动了中俄文化的相遇呢?
    卢基扬诺夫:两大文化的相遇,在我所说的第三阶段终归实现了。19世纪末,俄罗斯的另一位天才列夫·托尔斯泰迈出了新的一步。托尔斯泰是俄罗斯精神的体现者。
    急剧变化时代的精神危机让托尔斯泰焦虑不安,他为了拯救人类而遍访孔子、老子、墨子和佛陀的学说。普希金在诗歌的语言中将俄罗斯之“言”的本愿形象化;托尔斯泰则以基本的道德范畴来表达自己的学说。他直截了当地说,在每个人心中都预存着爱愿、善心、真理、必行、智慧。这正是作为精神原型的“五常”。托尔斯泰在道家和儒家中体认出了这些,他的爱愿就是仁,他的善心就是德,他的真理就是信,他的必行就是礼,他的智慧就是知。更进一步说,在托尔斯泰的学说中实现了“言”和“道”的融合:让人民回归自然、无为、不争,而且要修身、向学、兼爱。
    托尔斯泰将中国“道”文化的5000年历史之流引入俄罗斯精神之域。“道”体现为俄罗斯之“言”。这产生了肉眼不能目睹的效果:“道”的文化与“言”的文化第一次产生了融合。于是,俄罗斯之“言”获得了“道”不可遏制的强力。托尔斯泰还进一步将中俄的“道”和“言”引入全人类的宽阔世界。托尔斯泰完成了俄罗斯智者和思想家的功绩:向人类开启了中国不朽的“道”的全球性的价值,而中国之“道”则为俄罗斯文化之“言”的复兴提供了保障。只是在今天我们才意识到,托尔斯泰发现并向我们指出了什么样的“言”的复兴之路。我想指出,与此相联系,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滕文生和远东所所长季塔连科院士在2015年签署了题为“中俄文化融合:孔子、老子和托尔斯泰”项目的长期合同。
    刘亚丁:在《孔子形象在俄罗斯文化中的流变》这篇文章中,我分析了托尔斯泰对《老子》的解读(托翁对孔子和老子都非常喜爱)。我发现,这与托翁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描写的列文的“顿悟”,具有词语和精神的相似性。写列文的顿悟他用了这样的句子——“для души живет”,他描写老子学说则用“жить для духа”,说的都是要弃肉体、存精神。19世纪80年代以后,托翁在中国哲学中找到了自己精神觉醒的最重要的“旁证”。那么,中俄文化的互融和互解是如何发生的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