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把世界当课本,而非把课本当世界”访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靳晓燕 参加讨论

    “远离了读书的滋养,学生精神的土地就会板结”
    记者:如何摆脱语文教学的冰冷死板,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于树泉:从教30多年,我见过太多太多智商很高的孩子,终日被囚禁在课本的“蚕茧”中死记硬背,被训练考试搞得手忙脚乱、焦头烂额,但就是没有真正地读书,不知道课本之“茧”外有无限广阔的大地和蓝天。就语文教育而言,读书即语文,语文即读书。教育本来是用于开启智慧、提升生命价值的,可是,十几年的死守课本,不去读书,让教育走向了反面,把聪明的孩子教笨,笨的孩子教傻。小学、初中、高中一路学下来,不仅不会读书,不会写作,语文成绩一塌糊涂,而且有不少孩子连人格都出现问题。
    在语文教育中,必须不断加强课程建设,而其重要途径就是读书。关于如何开展课程建设,《课标》“前言”中有明确的表述:“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相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课本之外则是浩瀚的海洋,而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去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把世界当课本,而非把课本当世界。否则,以课本画地为牢去培养“人”,就如同玻璃杯里栽松树、小水沟中赛龙舟,到头来,至多养养绿萝、放放纸船。远离了读书的滋养,学生精神的土地就会板结,情感的田园就会荒芜,心灵的泉眼就会枯竭,最终难免视野狭窄,情感苍白。
    我和我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不想带着孩子整天在蜗牛角上较雌论雄,我们渴盼抓住孩子一闪即逝的成长黄金时期。因此,我们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给名著阅读腾出宝贵的时间。从培养阅读兴趣入手,引领学生学习古今名联和唐宋诗词,并走进现、当代文学名著,陆续读《红岩》《狼图腾》《四世同堂》《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等长篇小说,孩子们的读书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读书热情空前高涨,心智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仅仅一个学期,在文学名著的阅读数量上,初一的孩子已远远超过了高三学生读书的平均水平。
    在读书的同时,孩子们还写下了数量可观的读书笔记,养成了勤于动笔、读写结合的好习惯。这种经典阅读“作业”,其意义和作用,不是以应试为目的的《检测与训练》作业可以相提并论的。在阅读过程中,孩子们时而被深深感动,时而被强烈震撼,时而动情流泪,时而喜悦非常,情感获得滋养,价值观得到引领。在带领孩子读“有字书”之外,我们还引领他们去读“无字书”:参观鲁迅、老舍等名人故居,走进现代文学馆、卢沟桥抗战纪念馆、“复兴之路”展览,开阔视野,感受历史。
    从文字中,我看到了孩子们对语文课的由衷喜爱。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没有“课文生字天大”的无聊,没有枯燥的词语抄写三遍,没有绞尽脑汁的段落分析,也没有无限拔高的中心思想概括……有的是琅琅的书声,浓浓的墨香,以及讨论的欢声笑语与不同看法的交锋碰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