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新审美主义:莎士比亚研究新趋势——访英国莎士比亚专家、东伦敦大学校长约翰·约京(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姜红 参加讨论

    新审美主义或提供莎士比亚研究新角度
    《中国社会科学报》:与张江教授的“强制阐释论”类似,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客座教授布莱恩·维克斯(Brian Vickers)曾著书《盗用莎翁之名:现世批判论》(Appropriating Shakespeare: Contemporary Critical Quarrels),他认为,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唯物主义、精神分析等众多派别,均利用莎士比亚作品为各自的目的服务,带着某种偏见去分析作品,产生了碎片化的阐释。您认为这是否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应当运用何种文学批评方式以避免歪曲莎士比亚?
    约京:我认为这个说法有一定的正确性。从一定意义上说,莎士比亚确实在某些方面被过度解读。我觉得这里也有诠释学的问题:人往往容易陷入循环论证。
    我所感兴趣的一种比较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是新审美主义。新审美主义重新审视莎士比亚作品在品质上的独特性。就品质方面而言,它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现象。换言之,新审美主义具有事件性的维度,发生于与文学作品接触之时,它不一定是规定性的,而是更具美学真理之潜能。或许新审美主义的批评可以提供一种解读莎士比亚的新视角。
    《中国社会科学报》:是否可以说,新审美主义是莎士比亚批评的一种前沿方法?
    约京:现在人们越来越愿意将理解莎士比亚视为一种创造性的邂逅,无论是对莎士比亚戏剧或电影的批评,还是阅读莎士比亚作品、观赏莎剧。可以说,新审美主义是莎士比亚批评的最新趋势。现在,人们在进行莎士比亚批评时,这种意愿确实更加强烈,即不去采取规定性的方式,而是更多地采取体验式、探奇式的方式,去面对莎士比亚创造性的潜能。
    新审美主义强调发掘文学批评创造性的一面,它让人们认识到,莎士比亚能够使人们看到不同的事物,而且莎士比亚文本具有卓越性。换言之,无论人们多么频繁地阅读莎士比亚,其文本往往可以使人温故而知新。这也意味着我们在阅读莎士比亚时,对于其可能产生的意义往往会持开放性的态度,或者说,莎士比亚或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或者挑战一些社会常规。因此,我认为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邂逅。
    人们更有意愿去审视莎士比亚的可塑性,这是文学批评的较新进展。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好好审视近来在不同国家及不同媒介背景下对莎士比亚作品的许多优秀改编。尽管我还不能称之为新审美主义,但是上述做法使得美学因素重新回归,也就意味着要认可莎士比亚文本中有别具特色之处。对我而言,这已经是很接近审美主义的莎士比亚批评。文化唯物主义及新历史主义对审美主义持反对态度,不过现在情况已经有所转变,我认为反对审美主义的时期已经过去。现在人们已经有意愿拥抱审美这一概念。
    《中国社会科学报》:新审美主义与以往的审美主义相比,“新”在何处?
    约京:在此之前的一种趋势是,将对于“审美”这一概念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简化成为对于“玄虚”、“奇迹”、“超验”(the transcendental)的理解。我认为现在人们已将“审美”放进不同的范畴。就如同我们之前所探讨的“天才”,我认为它是一种哲学的概念,是康德的一个范畴。而康德对于“天才”的讨论,实际上揭示出以“美”及“崇高”(the sublime)为视角来理解文学艺术作品的真谛。
    新审美主义是对“审美”进行再概念化。它不是将“审美”作为一个目标,而是认为“审美”能够帮助人们将一切再概念化。有人带着政治性的意图,或者对社会进行探讨,会有一些对“审美”的思考方式帮助人们对其所处的社会进行再概念化。这一点是重要的。这可谓是在“审美”之中的原始政治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能否以某一部莎士比亚作品为例,具体阐述新审美主义对莎士比亚的解读方式有何新意?
    约京:以《冬天的故事》为例,在这部戏剧中,已逝的郝美温妮被呈现为一尊雕像,而雕像复活,这是莎士比亚戏剧中颇为有趣的一刻。这是“审美”的一种方式,在这里,“审美”与生命形式的关系极为紧密。在任何一部莎士比亚戏剧的表演中,这都是真真切切发生的。人们将莎士比亚文本搬上舞台,它就成为一种独特的存在,拥有观众、得到回应,而且有事件围绕其发生。我想,正是这种“事件性”使得莎士比亚拥有观众,观众得以发掘新的欣赏方式,并在那一刻遇到独特而美妙的东西,在试图发掘莎士比亚的新意之时也发现了自身所具有的新意。所以,这就不仅关乎表演本身,还关乎人们在观看表演时的收获。很多戏剧表演评论都对此有所分析。
    而与文本的“审美”邂逅就并非关乎此事,而是关乎感性(sensibility)。感性是“审美”这一词本身意义的由来,是关于文本如何触动人,如何改变人们对于自己是谁、又可能是谁这方面的认知。“审美”还可以显示出其他可能的世界,这一点颇为有趣。它不是关于某种意义上的创意,而是说文本持续再生的力量产生出新的邂逅及新的创造潜力。所以,当你看到类似雕像复活这样的事情之时,尽管你已经事先知道会有此事,但是几乎可以说,你仍然感到很惊讶,就像是第一次看到此事似的。它对你产生影响,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在这个意义上说,莎士比亚文本具有丰富的审美潜力,能够不断以新的方式向不同观众揭示新的含义。
    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人们在强加解释,而是说,对于可能遭遇的惊讶保持开放的心态,乃至自己以前的想法受到挑战或是被扭转。所谓强制阐释,意味着你在阅读时持有很确定的态度,对于文本的意思有所限定,而新审美主义则是说,要对于文本的可能性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这样一种方式可能重塑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所以,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仔细进行阅读,不要预先确定或者假定自己已有答案。同时,对问题保持开放,允许文本质疑你,并质疑你的局限性、障碍及边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