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为什么要有诗——写在《诗的八堂课》前面的话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光明日报 江弱水 参加讨论

    今年初,我的《诗的八堂课》一书出版。遗憾的是,有一个题目我想写而没有写出来。这便是:我们为什么要有诗?
    最近读到米沃什的《路边狗》,其中有一则“语言的力量”,说:
    “一切没有被说出来的,注定要消失。”纵观20世纪的人类历史,你会惊讶地发现,每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都值得被写成史诗、悲剧或抒情诗。可他们都消逝了,只留下淡淡的痕迹。可以说,即使是最有魄力、最热血、最果敢的人,与仅仅是描述初升之月的几句精雕细琢的话相比,也只能勉强被称作影子罢了。
    这个意思,我在《诗的八堂课》中也有类似的讲法:人世间,历史上,多少美人的真身被时间销毁了,如梦幻泡影,仿佛压根儿不曾有过。有过的只是那些被写过的,如赵飞燕、杨贵妃,她们艳名甚著,因为被反复书写。这事实可能会颠覆一般的文学原理:不是有了才写,而是写了才有。
    这就是诗的存在理由。
    常识告诉我们,世界有两个:一个是客观世界,一个是主观世界;或者说,一个是物质世界,一个是精神世界。但卡尔·波普尔说,此外还存在一个世界,无以名之,就叫世界三。这个第三世界是人类心灵产物的世界,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都是如此。我们的心灵,既创造了这个世界,又被它所塑造。
    诗,属于波普尔的世界三,以文本的形式长久存在着。文本具有物质性,却又有超越性。苏轼《答孙志康书》曰:“唯文字庶几不与草木同腐”,文本亦然。顾随有一段话,说的就是文本恒久远,一篇永流传:
    世上都是无常,都是灭,而诗是不灭,能与天地造化争一日之短长。万物皆有坏,而诗是不坏。俗曰“真花暂落,画树常春”。然画亦有坏,诗写出来不坏。太白已死,其诗亦非手写,集亦非唐本,而诗仍在,即是不灭,是常。纵无文字而其诗意仍在人心。
    文本的功能,便是转“无常”为“不灭”。所以,顾随才会笃定地说:“诗中真实才是真正真实。花之实物若不入诗不能成为真正真实。”王国维也才会一改往常平实的口吻说:“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唯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
    雪莱说诗人是世界的立法者,现代人一笑置之,以为是浪漫主义者自信心爆棚的大言不惭。其实他还没有讲到位,他应该讲诗人是世界的命名者。为什么?因为这个世界未被语言照亮的部分,只是一片黑暗,而且你连这个黑暗都无从感知。维特根斯坦所谓“语言的界限意味着世界的界限”,海德格尔所谓“词语缺失处,无物存在”,都是这个意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