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支撑:开拓研究新视域 在借鉴吸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文学现代化的首要标志是,涌现一批反映现代人的生活状况与审美追求的作品;其次,这些作品要具备成为或趋近文学“经典”的美学品格;再次,文学研究工作的完备和成熟;最后,本土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相互塑造、相互影响。因此,研究工作应始终以全面的调查研究、细致的统计分析为指导方法,充分考察一个多世纪以来报纸副刊、文学期刊、文学出版、广播影视改编、网络文学平台以及媒介联合互动等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以关键词的形式,提取百年文学流变中曾经深入人心的审美观念(诸如“为人生”、“美文”、“人道主义”、“性灵”、“进步”、“现实关怀”和“中国气派”等)作为分析对象,细致分析这类观念如何借助传媒机制参与对“文学现代化”价值内涵的建构。 其二,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如何“自我经典化”,而每一次经典化努力的背后传媒机制又如何发生作用。可以重点分析的对象有20世纪30年代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策划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经典”、20世纪末出版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新世纪以来推出的“共和国作家文库”等。 其三,分析传媒机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的成型、发展与“成熟”过程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工作有:梳理学科化进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八九十年代以及新世纪以来的具体表现;揭示各类学会、刊物与学科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探究各类传媒所设奖项如何影响文学走向等。 其四,探究传媒机制如何“拿来”特定的外国文学资源,并向“世界”推出自己的作家作品。可采用阶段划分法,依次分析晚清、现代、当代时期各自从世界文学引入了哪些资源;也可采用个案分析法,具体考证中国文学界在此过程中是如何想象与走进现代化的。 (本文系福建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成才基金项目“传媒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之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