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张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评论家) 张未民(吉林省作家协会主席、批评家) 白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徐坤(《人民文学》副主编、作家) 核心阅读 如何处理好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如何正确对待个人创作与时代要求之间的关系,如何确立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是一个重要和复杂的课题 把人民整体的主体部分突出出来,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置于艺术表现的核心,是一切现代文艺作品及其文艺观有别于过去文艺的地方 文艺工作者要转变姿态,文艺活动要面向人民,从创作、评价到传播的各个环节,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人民的意愿与需求、认同与趣味,作为文艺工作的基本尺度,作为文艺活动的内在依循 当文艺与人民切近,歌哭与共,戮力同心,它就拥有无限活力和勃勃生机;当文艺远离了人民,沦为小圈子的游戏,它就落入寂寥和枯索,当代中国文艺的繁荣发展,也必须在这一基本经验的框架内奋发而为 张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最近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都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为指导文艺工作的重要原则,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阎晶明: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文艺创作不断丰富、深化的实践问题。文艺的繁荣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文艺创作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让人民成为文艺的欣赏者和实践者。 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大众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加上文化信息传播手段的变革,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对作家艺术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如何正确对待个体创作与时代要求之间的关系,如何确立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和复杂的课题,成为一个必须廓清的问题。 为人民创作,就要处理好发扬艺术个性与满足大众需求之间的关系。文艺创作是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充分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以激发文艺创作活力,是繁荣文艺的一个鲜明标志。作家艺术家则要使自己的个性化创作成为人民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担当起为人民创作的责任和使命。 为人民创作,就要处理好提高与普及、雅与俗之间的关系。当代中国,艺术的受众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作家艺术家要有创作的自信,更要理解读者观众在艺术审美上不断丰富和提高的要求。前一段时间观看北京京剧院青年剧团排演的京剧《锁麟囊》,感触颇深。剧情并不复杂,就是两个女性之间命运颠倒和碰撞的故事,主题十分明了,是对善良品性的褒扬。这是传统的通俗的故事,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强调的人性主题,而全剧中的唱词却充满诗性和文化气息,不失传统词曲的优雅品质。剧作家翁偶虹创作时,在雅和俗之间如何考量?如何做到既保持艺术品质的高雅又能满足普通观众的欣赏要求?此剧直到今天仍然能够长演不衰,提示我们,不能认为文艺为大众服务就是放低艺术标准,更不能以为满足群众需求就只能通过粗鄙的语言、低俗的故事、混乱的价值观和猎奇的手法去迎合大家。 在文艺创作形态日益丰富、文艺传播方式日益多元、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强烈多样的今天,作家艺术家要实现为人民创作的目标,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 (责任编辑:admin) |